当前位置: 五步蛇 >> 五步蛇的繁衍 >> 贡嘎山,蛇出没之冷美毒蛇
唐大文豪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据考证此蛇应为尖吻蝮,很早就有入药记录,在《本草纲目》中被称为“白花蛇”。
尖吻蝮(翘起的吻端,背上黑色三角形斑呈尖角相连,丁利拍摄)宋初名相李昉在《太平广记》对尖吻蝮的形态、攻击套路和伤人症状描述得非常生动:“鸟头反鼻,蟠于草中,其牙倒钩,去人数步,直来,疾如激箭。螫人立死,中手即断手,中足即断足,不然则全身肿烂,百无一活,谓蝮蛇也。”尖吻蝮在我国分布广,性情暴躁,体型大,得一广为人知的名字“百步蛇”,喻被咬者百步之内必毒发出血而死,有些地方更称之“五步蛇”、“五步倒”,以彰其毒性。实际上尖吻蝮还不是最厉害的毒蛇。一般的蛇有4排牙齿,上下颌各两排,通过咬击或者缠绕猎物使其窒息而死。毒蛇不喜欢花时间搜索或追击猎物,待猎物送上门时才懒散地通过毒牙给它注射一针毒液,毒液来自眼后方的毒腺。毒牙尖长,中空状的称为管牙,带凹槽的称为沟牙。毒蛇能根据猎物的大小精确控制毒液的用量,直接杀死或慢慢麻醉猎物,然后吞食。毒腺和毒牙的结构(图片来自网络)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阐述:“蛇涎著人,生蛇漠疮;吐涎成丝,能害人目”。实际上喷射毒液的蛇种类不多,多为眼镜蛇,莫桑比克射毒眼镜蛇可以准确射中3米内的目标。莫桑比克射毒眼镜蛇(图片来自网络)全球大约有种蛇,余种有毒性,但只有约种能杀死或者严重伤害人类,毒性最强的应是海蛇。我国蛇约种,其中毒蛇60多种。-年我们在贡嘎山地区调查到蛇类24种,包括毒蛇6种,为本区域增加尖尾两头蛇、颈棱蛇、瓦屋山腹链蛇3个新纪录。白头蝰长度约70cm,头背部黄白,俗名白头蛇。躯干两侧有十几条朱红色窄横纹,左右交错排列或在脊背中间相遇。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窝。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分布范围广但极为罕见。分布缅北、越西北和我国的滇南及藏南的“白头蝰”实际上是其近缘种黑头蝰。白头蝰(丁利拍摄)管牙较短小,神经毒,有“一碰毙命”的称号。《本草纲目》中有“恶蛇甚多,四五月青蝰…白蝰…三角之类,皆毒之猛烈者。”实际上在蛇伤报道中,白头蝰的毒性尚不算强。菜花原矛头蝮长度约1米,一般为菜花似的黄绿色,头三角形。背上有不规则的红棕色粗大斑纹。白天常见于荒草坡、农耕地、路边草丛、乱石堆或溪沟边枯树枝上,但主要在晚上活动捕食。菜花原矛头蝮(丁利拍摄)原矛头蝮长度cm左右,头似矛状,头顶有一略似“Λ”形的暗褐色斑,背中央和两侧各有一行粗大点状暗紫色斑。原矛头蝮(毒性不大,但极具攻击性,丁利拍摄)乡城原矛头蝮长度80cm左右,分布海拔较高,-3米,模式产地乡城,目前仅发现于川西及云南西北部。乡城原矛头蝮(丁利拍摄)山烙铁头吻端钝,鼻骨较大,头三角形似烙铁,全身色泽似土块,趴路上不易发现,背面有一行似城垛状的暗褐色斑纹。山烙铁头(丁利拍摄)高原蝮俗名雪山蝮、麻蛇,分布海拔-米,眼后有一宽深棕色纹达颈部。高原蝮(丁利拍摄)据文献统计,每年被毒蛇咬死的患者大约2万人,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偏僻贫穷之地,因为缺乏相应的抗蛇毒血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毒蛇虽猛,但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类,它们往往只是被动防御。“长衣长裤高帮鞋”和“打草惊蛇”也许是最明智的户外活动方式。参考文献:赵尔宓.6.中国蛇类.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作者:王杰、丁利,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更多精彩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