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步蛇 >> 五步蛇的繁衍 >> 中国六大典型民居详解,走南闯北的你去过几
最近对建筑着了迷,发现不论是欧洲建筑还是中国建筑,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最近写了几篇关于建筑的文章,评论点赞人数还真不少,感觉大家多建筑都还是非常喜欢的,因此便抽空再写一篇关于中国各地民居的建筑风格分析,跟大家一起分享。
不过提前要和大家说明的是,咱大中国地大物博,建筑风格和类型那可是迥然不同的,类型也非常的多,小编图图由于知识和能力有限,只能先挑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建筑跟大家分享,等后期特殊建筑再慢慢一个个去仔细研究,研究学问学习知识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事情,急于求成总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小编图图只能慢慢学习,不定期学习到新的知识后才能跟大家分享,还望大家多多原谅多多批评指导哈。
中国民居各个地方都不一样,造成这些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种:各地地理气候不相同、各地所拥有的原产地材料和构造工艺不太相同、历史社会原因导致建筑风格迥异、各地居住民生活方式不同。
小编大致整理了一下,先把它们划分为以下六种方式:
一、合院式民居
大致分布区域:三合院:浙江、广州、上海、云南等地。
四合院:东北及北京等地
三合院与四合院混合:常见于江浙、四川等地
简介:北方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没有连在一起,中间宽阔,吸收阳光供人们活动。四合院各栋房屋朝向院内,以游廊相连接,围合的庭院相对于南方天井来说比较开阔,可以种树木和花草,并摆放石桌石凳供人休息。
二、南方天井式住宅
大致分布区域:华南、华东、东南、西南部分地区,主要是南方。
简介:和“四合院”大体一致,但是院子比较小,叫做天井,只作排水和采光用途。南方潮湿炎热多雨,屋檐主要连接在一起,遮阳遮雨。由于南方四面屋顶的水都朝天井流去,因此在民间也常常把这种天井叫做叫做“四水归堂”或“聚宝盆”。
三、窑洞式民居
大致分布区域: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方。
简介:分为靠山窑和平底窑,属于远古时代穴居的一种延续。建造方式主要是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
四、干栏式民居
大致分布区域: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区域。
简介:在西南方,多雨、满地虫蛇、潮湿、炎热,因此一层不居住人,主要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人居住在二楼。建筑材料大多是用竹子、木头构造的单栋独立的楼。干栏式建筑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干燥防潮又凉爽并且可以有效的利用山地,也比较符合西南地区山多平地少的特点。
五、土楼式民居
大致分布区域:广东、福建西部、江西部分区域。
简介:土楼是特殊的历史和社会原因产生的。中国历史上南方的人类基本上都是北方汉人的后裔,为了躲避战争而从北方迁移过来。在唐宋之前从北方迁过来,还有土地供开垦,但是在明清时期迁过来,土地已经很少了,因此客家人一般都会居住在深山老林之中。
客家土楼建筑最大的功能就是起到建筑上的保护左右,具有很强力的防御功能。一般情况下,一家会有4层,1、2层不设门窗,不居住人,人们都居住在3、4层。江西土楼叫做围屋。夯土建起来的建筑叫做土楼,并不一定都是圆的,也有方形的土楼。
一座圆形的土楼可以住下整个家族的几十户人家,几百口人。
六、碉楼式民居和毡包式住宅
大致分布区域:一般聚居在四川、西藏、青海等靠近西藏的地区。
简介:碉楼式民居的造型主要是依据当地气候原因而产生的,青藏高原海拔高,温差大,建筑一般都尽量减少与外界空气的隔绝。基本特点是上部小下部大,厚厚的墙壁,小小的窗户,平平的屋顶。
蒙古包是用木枝条编制的可开可合的木栅做壁体的骨架,用的时候展开,搬运的时候合拢。一般会在里面地面上铺设很厚的毡毯,顶上面开天窗,地面上的火塘、炉灶正对天窗。
好了,关于中国典型民居就先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后期小编图图会陆陆续续整理比较特色的民居一一分享给大家,元旦假期将至,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小编图图住大家假期快乐,如果在假期途中看到更有特色的民居,欢迎分享一起学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