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蛇

徐洵院士捐赠万奖励优秀青年人才支

发布时间:2022/6/24 19:18:20   

徐洵海洋生物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收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三所研究员徐洵个人捐赠万元,用以奖励优秀青年海洋科学家,以支持海洋三所科研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

蔡锋所长代表海洋三所向徐洵院士捐赠助研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蔡锋所长说,在徐洵院士的推动下,海洋三所海洋生物基因组学取得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跨越发展。徐洵院士捐资奖励我所青年才俊这一义举,承载着徐洵院士爱国、爱所、爱海洋的高尚精神和情怀,将激励和鼓舞着海洋三所广大科研人员和学生胸怀天下,献身海洋。全所广大干部职工要学习徐洵院士奉献海洋事业,关心培养青年人才这一高尚情操,发扬“明德厚学、索海致新”的所训,肩负新时代海洋强国建设的崇高使命,为祖国的海洋事业贡献海洋三所的力量。

蔡锋所长表示,将用好徐洵院士捐赠的款项,设立相应的青年人才奖励基金,助力我所更多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海洋三所科技事业和人才培养取得更大发展。他号召全所科研人员脚踏实地,奋勇攻关,努力创新,以实际行动不辜负徐洵院士的期望。

徐洵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工程学家,是我国海洋生物基因工程的主要奠基人和学术带头人,创立了我国第一个海洋基因工程实验室。她率先将基因技术应用于海洋环境科学领域,解决了海洋病毒污染快速检测的难题,并首次克隆了我国海水鱼类基因,成功构建了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基因工程菌。在她带领下,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破译了严重危害对虾养殖业,迄今已知的最大的动物病毒——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组,为病毒防治奠定了科学基础。年她瞄准海洋科学研究的前沿,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深海生物遗传资源”的研究,培养出了一支从事深海生物及其遗传资源研究开发的学术团队,丰硕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实验室在深海生物资源研发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实验室已然成为了我国深海生物资源研发的重要基地。

更多详情:大家风范——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洵

求学生涯

徐洵于年10月出生于福建省建瓯市。家中兄妹六人,徐洵年纪最小。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全家仅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徐洵中学时恰逢抗战胜利初期,局势动荡,学校里许多课程缺乏老师,教学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徐洵凭借自己的天资和毅力,自学通过了很大一部分课程,如生物、三角等。这种很强的学习能力为她日后求学、迈向科研之路奠定了基础。中学毕业后,考虑到中国医科大学是合并了原来英国人办的盛京医科大学和南满医学堂,教学基础好,前身又是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进入该大学就等于参加革命,家人便为其选择了中国医科大学作第一志愿。而徐洵也不负众望,以华东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国医科大学录取。“以学生为本”是当时中国医科大学的教学理念,学校将培养学生视为头等大事,真正把学生摆在第一位,每一门课程都配备了最好的教学设施,安排了最优秀的教授进行授课。当时中国医科大学名师云集,他们深厚的学术素养、严谨的治学思想、平易近人的待人态度、低调的处事风格,深深影响了青年学生徐洵,至今仍令她记忆犹新。生化老师任永忠,学术功底扎实,讲课思路清晰,能将本是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生物化学课讲得深入浅出,清晰易懂,深得学生的好评,也激起了徐洵对生物化学浓厚的兴趣;生理学刘公权教授和内科学李德裕教授等也都以他(她)们严谨的逻辑思维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门基础课的老师还一改往日沉闷的考试形式,以口试代替笔试,考题由学生临场抽签决定,无疑增加了考试的难度和灵活性,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在透彻理解、归纳总结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活学活用,更锻炼了学生临场应变和口头表述的能力……对于这些优秀的老师,徐洵至今仍满怀感激。正是在这些良师益友的帮助与影响下,徐洵的潜力得以发掘,在大学里已初显锋芒,她明锐的洞察力、深邃的见解、有条不紊的做事风格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平时待人宽厚、乐于助人的她,也深得同学们的喜爱,更让她树立了勇敢、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中国医科大学扎实的专业基础帮她敲开了科学殿堂之门。

研究生涯

年,大学毕业之后,徐洵留在中国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当助教,研究酶的活性在代谢调控中所起的作用,开始有了研究生化的基础。年,徐洵被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中国科技大学开放的政策、宽松的科研环境、浓厚的学术氛围,成为她一生致力于科研的转折点。刚到中国科技大学不久,她就接受了新的科研任务,开始对广泛分布于我国安徽、广西、福建等省的尖吻蝮蛇蛇毒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尖吻蝮蛇(又称五步蛇或五步倒),主动攻击性强,蛇毒剧毒,对当地人民的健康和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当时她在中国科技大学进行蛇毒研究,而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系刚刚成立,条件艰苦,设备简陋。没有动物房开展动物试验,徐洵就和同事们一起拎着篮子,到市场去买兔子;没有自动收集器,就连续十几个小时人工监测。条件虽然艰苦,徐洵却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了下来,她们的不懈努力终于获得了丰硕的回报。徐洵带领的研究小组彻底弄清了蛇毒及其咬伤症状的分子作用机理(Toxicon,-;AdvExpMed.Biol,),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8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