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蛇

我和忠诚有个约定过五关,这一站忠

发布时间:2023/1/3 0:56:45   
北京医院手足癣治疗 http://m.39.net/news/a_8598844.html

在安徽省绩溪县层峦叠翠的深山中,驻扎着一支37年来日夜守卫着国家重要物资储备仓库的武警队伍。他们耐得了“绝世”寂寞、战得胜野兽蛇虫、捱得住冬寒夏暑、避得过滚石突袭、守得住神圣哨位……在这个海拔近千米,交通闭塞、人迹罕至,林木葱翠、鸟虫相鸣的皖南山区,严格的武装拉练已不再是最大挑战,“过五关”成为了每名战士的必修课程。这支队伍就是武警宣城支队执勤二中队。

第一关:“信息孤岛”

一眼望不到头的上哨路

所谓“信息孤岛”,简单来说,就是让中队战士甚至把手机绑到树上上找信号的地方。在原来固定电话还占据着主流市场的时候,官兵们还能用电话卡和家里联络,但随着固话线路的老化和移动通信的普及,中队驻地就成了现今为数不多的手机信号“盲区”。来到中队,每一名官兵都要经历一个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这一点孙睿晞的经历就比较具有代表性。

原任中队指导员、现任宣城支队执勤二大队副大队长的孙睿晞,年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后,从大都市一头扎进了深山。“初来乍到时,第一印象就是山路看不到头”,孙睿晞回想着自己在赶往“上坑”营区的路上,眼看着手机信号很快从满格变成了“无服务”,“一颗心总悬着,直到看见中队的红旗,心里才一下踏实了不少。”经班长介绍他才了解到,这里不仅没有手机信号,连报纸送过来都要等上3天,是一个“新闻变旧闻”的“信息孤岛”。“当时反差感特别强。”他说。“班长说有个地方有信号,可是别人都能在那里找到,我的手机就找不到。”孙睿晞一着急,就拉着班长跑了五公里,终于在一个景色很美的位置找到了微弱的信号,这才打通了家里的电话。后来,官兵们就管这里叫“望乡台”。

那之后,孙睿晞通过不懈的努力,从排长成长为指导员……他每天带着战士训练、读书、喊山。这名“深山都市兵”,就这样耐住“绝世”寂寞,在大山里坚守了7年。在谈及如何调节精神孤独时,他的答案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他说,“把自己往苦了想,除了感动自己,毫无用处,人还是要向前看。”7年间,孙睿晞所带的排和中队荣立集体三等功两次、集体二等功一次,他自己也曾五次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个人二等功,被评为总队“十佳基层主官”、总队“十佳四会政治教员”、武警部队“优秀四会政治教员”……可谓硕果累累。曾经身为繁华都市一部分的他,现在成了守卫繁华的一部分。

第二关:蛇虫挑战

哨楼脚下那一圈白色的痕迹,就是为了防蛇而撒下的石灰圈

四班班长王昆鹏在回忆起自己8年当兵历程中“印象最深的事情”时说,“我到现在都记得自己刚开始上夜哨时,带哨老兵用自动步枪去砸蛇的情景。”虽然听上去也许会有“牛刀杀鸡”的夸张感,但这里的蛇远比字面看上去要硬核:金环蛇、竹叶青、乌鞘蛇、赤火链、“五步龙”……个个都是有名的毒蛇。战士们介绍说,来到中队第一课,别的先不讲,首先要认蛇。“五月六月蛇拦路,七月八月蛇上树”。这里的蛇有多多呢?王昆鹏说,一晚上就能遇到3条,甚至有时炊事员早晨起来开冰箱,都能开出一条蛇来。

战士手里拿的金属棍,就是用来对付蛇虫野兽的应急棍

为了对付“无处不在”的毒蛇,战士们跟当地百姓学了一招——带棍上哨。据说,走路的时候用应急棍在地面拖着,发出的震动就能对蛇起到威慑作用。而且只要是上夜哨,战士们一定带上警犬开路。孙睿晞介绍,有次上夜哨,两条警犬突然停下,不叫也不走。他和另外的战士用手电筒一照,才发现前面是两条大约五斤重的五步蛇。此外,每到春夏之际,中队还会购置石灰粉或雄黄粉,定期撒在哨楼周围,用来驱赶蛇虫。

不过,即便防范做得再周到,人生也还是会有意外,四级警士长王红强就跟毒蛇有过一次“亲密接触”。那是年的一个夏夜,王红强和其他战士在营区睡觉。突然,他被一阵疼痛惊醒。起初王红强没放在心上,以为就是蜈蚣咬了一下,早就习以为常;反倒是旁边的战友,看到他伤口流血后坚持要查看谁是“作案凶手”,王红强掀开枕头,这才发现下面赫然藏了一条竹叶青。由于交通不便,当王医院进行抢救时,他已经陷入了深度昏迷。好在中队对这种情况早有准备,事发当时,战士们就冷静地按照应急演练对伤口进行了及时处置,有效争取了抢救时间,王红强得以保住了性命。

第三关:雨雪试炼

位于半山腰的老营房,因泥石流而废弃

除了蛇虫,大自然对中队战士们的考验还有天气。年7月的一天晚上,大雨倾盆。王红强根据自己在老家的经验,结合地形和当地百姓对树木的砍伐情况判断,发生泥石流的可能较高,于是一早便向排长反映了情况。果不其然,当天深夜“下坑”营区两侧溪水暴涨,防水墙被洪水冲开。由于对险情早有预判,官兵们站在齐腰深的泥水中有序撤离。后来才知道,当晚县境内降雨量达毫米,中队“下坑”营区遭遇了罕见的山洪灾害,共有56处发生山体滑坡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为5级。

除去这样的险情,多雨带来的一些“小打小闹”也十分令人苦恼。“当时一下雨屋顶就漏雨,时常睡到半夜发现被子湿掉了。”回忆老营房时,王红强说,当时条件有限,营房的墙壁甚至会扑簌簌地往下掉灰。年7月,当时建在半山腰的老营房附近发生了泥石流。虽然老营房并没有没坍塌,但是中队出于安全考虑,废弃了老营区,另建了两个新营区。由于地处深山,中队营区经常会因为雷雨、大旱、暴雪等原因停电。因此,中队至今还保留着在其它部队早已绝迹的烧柴土灶以备不时之需。这台土灶还被称为“安徽总队第一灶”,至今仍时时冒起炊烟。

到了冬天,“水龙头基本处于冻住的状态,许多官兵都冻出了关节炎。”王红强介绍说,年初的大雪令他印象尤其深刻。那时候班车比平常多花一倍时间开到单位,上班路上有多辆汽车翻在路边。“雪最大的时候,冰都有40公分,一点不夸张,脚下都是两三步一滑,走起来非常慢。”山顶营区断了补给,官兵们早上8点出发下山运物资,直到天快黑了才能回来。为了尽快恢复交通,目标单位组织全体职工和中队官兵一起铲雪,还去县里购买工业盐洒在弯道和积雪较深的路段。但是大雪并不“体恤”人们的辛苦,过不了多久,地上就又盖上新的一层积雪,把战士们困在了哨位上。王红强这时再一次站了出来,通宵编制了32双草鞋,让大家套在靴子上,还教大家用绳子系在腰间。那之后,大雪封山的日子没有一个哨兵滑倒,这个方法用就是十几年。

第四关:滚石突袭

说到雷雨多发,就不得不提由大雨带来的滚石和滑坡。王昆鹏回想起自己在“下坑”营地时的一次遭遇,至今仍心有余悸。“我在‘下坑’待了2年多吧……有次遇到滚石,石头落下来就把路整个盖掉了。如果我那天早出发个2、3分钟,可能就被石头埋在下面了。”他介绍说,中队之所以能在自然环境如此复杂的地方保持35年无事故,还要归功于中队的安全教育和保障措施。“一看、二听、三通过”是中队的一个优良传统,在经过山体突出处时,战士们要佩戴防暴头盔,遇到打雷则只用雨衣,不用雨伞。此外,上下哨如果超时不归,值班室也会迅速组织寻人。有一回,两名战士下哨路上突遇暴雨,只好躲到山洞里。值班员发现时间到了,人还没回,就马上打电话到哨位联系。一下找不到人,中队立刻组织起寻人队伍,打着手电筒,一边走一边喊。最终,大家在山洞口找到了躲雨的哨兵,总算是有惊无险。

第五关:执勤考验

中队5号哨

中队勤务有一个特点,从营区到最远的哨位来回要一个多小时,距离超过6公里。孙睿晞介绍,如果一天站两哨,从营区到最远的哨位,一天能走出12公里。他开玩笑说:“也就是这里没有信号,如果有的话,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18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