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蛇

女子夜登鼓山遭蛇咬,瘫坐在地爱夜登鼓山

发布时间:2022/8/8 14:59:22   

昨日凌晨,网友“雨林箖”在微博上爆料,称有一户外爱好者在夜登鼓山的时候,遇到山间小蛇,不慎被咬了一口。

福州一户外群有网友发来一段视频称,夜登鼓山遭蛇咬,伤人的蛇系剧毒五步蛇!

视频中,市民用手电筒一照,这条蛇趴在路面,蠢蠢欲动。

从图片可看出,这条蛇并不大,大约半米长,呈灰褐色花纹状。而受伤的为一名女性,小腿靠近脚踝位置有被蛇咬过留下的红印。

还有户外群友的聊天:

女子下山途中被蛇咬,瘫坐在地

东南快报记者联系上“雨林箖”,该网友说:当时大约晚上10点半,一行人正在下山返程途中,突然传来一声尖叫,一名女子应声倒地,原来是被草丛间的小蛇给咬了。女伤者瘫坐在地上许久,小腿隐隐作痛。

随后,拨打了求救。为争取时间,4位好心市民帮忙抬着,后来由两个人轮流背着下山。据知情人士介绍,当时救护车停在了鼓山第一亭,随后,医院。

有网友称,初步推测这种蛇是蝮蛇的一种,叫五步蛇,必须赶紧打血清,它是混合血液型毒,必须先将毒血挤出,关节处扎带。

网友:白天在山间也经常看到蛇,还有蛇蛋

不过也有网友认定,这种蛇并没有毒,平时白天在山间也经常看到,还能看到他们下的蛇蛋。(是否为五步蛇,还有待进一步核实)

有一位户外登山爱好者介绍,他经常登鼓山,不用说晚上,大白天也常看到蛇出没,他自己就见过两次,有一次用竹棍敲了敲,蛇就跑走了,仔细一看,留下一堆的蛇蛋!

也有网友说,“可能是由于山间环境好,食物品种多,蛇类冬眠前都选择来这里觅食。”

福州鼓山景区:登山时切忌选择深山丛林冒险行进

鼓山风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并没有接到该起事件诉求,鼓山辖区范围很广,广大户外爱好者在登山时一定得注意安全,应当选择常规路线,切忌选择深山丛林冒险行进。在风景区不同位置,也都设立有相关的安全警示牌。一旦游客遇险,也可以向景区工作人员求救。

现在还有蛇?老人们说最近是蛇出没最多的季节

皮的叐:现在还有蛇?正准备周末去爬山的我。

爱喝红茶的猫:随口问老人他们说最近是蛇出没的最多的季节,因为他们要准备过冬了,用福州话“奇堵北倒”我不知道怎么翻译。

10月12日,《东南快报》刚见报的:仓山区盖山镇盘屿村一居民家门口的树上迎来了这位不速之客大蟒蛇

据动物园蛇类专家介绍,在冬眠到来之前,蛇开始四处觅食,需要捕捉食物来为冬眠储存充足的能量。由于近日天气不错,因此,秋季也成了它们活动频繁的季节之一。

据了解,蛇出没地带一般是草丛、石缝、枯木、竹林、溪畔或其他比较阴暗潮湿的旷野山间。大多数的蛇,尤其是蝮蛇,喜欢在18℃-35℃的气温环境下出没。最近天气回暖,这时蛇就躲在洞里,清晨和傍晚较凉爽时才会出来。

注意!10月,也是蛇频繁活动期

其实,福建6-10月都是蛇频繁活动期,因此也是蛇伤高发期。全年都有收治蛇咬伤的。

今年,被蛇咬伤这样的案例也越来越多:

医院外科、省蛇伤救治中心副主任医师王世军说,数据统计,年该中心就收治蛇伤患者近例,这些都是重症的,还有数百例蛇咬伤轻症患者在急诊就处理了。

不少常见蛇咬伤民间处理方法并不科学,反而会造成二次伤害。

今年以来,还发现多起被冒名“抗蛇毒血清”延误病情的病例。此前收治的一个病人,据病人说该诊所医生给病人小腿局部被注射了数十针所谓的“抗蛇毒血清”,每隔两小时注射一针,向病人收费近15万元。不仅毒没解,导致足背溃烂坏死。另外一个病人被收取两三万所谓“抗蛇毒血清”,同样也是被延误了治疗。

民间处理方法不靠谱,那么我们在被蛇咬伤后该如何紧急处理?

省蛇伤救治中心出品的蛇伤急救手册

先来认识一下毒蛇咬伤后的伤口:

毒蛇咬伤后齿痕呈“。。”或“,,”,且齿痕比较深

如果你的伤口是这样的

那恭喜你,那是条无毒的蛇,无毒蛇咬伤后齿痕多成排,且齿痕较浅。

1、确定毒蛇咬伤后首先要冷静

▲图为错误示范

不要惊慌乱跑,减少活动,尽可能延缓毒素扩散。

2、可以用火柴烧灼伤口破坏蛇毒(伤后30min内有效)。

3、在蛇咬齿痕处用利器切开皮肤即可,不宜太深,长度约0.5cm。

4、就近应用清水、河水、山溪水、泉水、冷开水冲洗伤口,有条件者可用肥皂水、盐水、茶叶水或双氧水冲洗伤口,及时清除伤口及周围的残存蛇毒。

5、用木条、绳子或布条等(取长形细木条,上肢用3根、下肢用3到5根)在距伤口5—10厘米的上端(近心端)处绑扎,以减缓毒素吸收。

▲上肢小夹板绑扎

▲下肢小夹板绑扎

▲冲洗

▲负压吸引

6、齿痕处可以用拔火罐排毒。

7、就地采草药外敷及内服,并医院进一步治疗。(福建地区野外常见治疗蛇毒咬伤中草药有半边莲、鬼针草、土牛膝等。最关键的医院进一步治疗)

常见毒蛇咬伤治疗误区

误区一:被毒蛇咬伤后“一旦放松绑扎,蛇毒就会攻心导致死亡”

王世军:很多蛇伤病人肢体坏死,最后被迫截肢都是因为绑扎过紧、时间过长后引起肢体缺血时间太长引起的。院前急救绑扎时宜使用小夹板加弹性绷带绑扎法绑扎。

误区二:被毒蛇咬伤后,咬伤伤口越大越深排毒越彻底

王世军:毒蛇咬伤的伤口切开不宜过大,最好小于1cm,切开皮肤即可,切开过深容易误伤深部血管、神经引起大出血和肢体功能障碍。如果有毒牙遗留应该取出。但如果发现齿痕咬伤处渗血不止,则不宜切开。

误区三:被毒蛇咬伤后应服用草药顿酒或配酒服用,解毒效果更好

王世军:饮酒一方面会加快蛇毒在体内循环,加速蛇毒扩散;另一方面饮酒后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加重肢体肿胀,不利于后期肢体功能恢复,故被毒蛇咬伤后不提倡饮酒。

误区四:被毒蛇咬伤后应外敷中药即可,医院救治

王世军:火毒证毒蛇咬伤后易出现肢体肿胀、血水疱,外敷草药容易引起伤口感染,甚则局部皮肤坏死,重则可引起败血症、破伤风。局部有血水疱或破溃者不宜外敷中草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新鲜、洁净的中草药外敷。毒蛇咬伤多引起全身多脏器中毒反应,应尽快前往医疗机构进行系统治疗。

误区五:被毒蛇咬伤后注射抗蛇毒血清治疗后就没事,无需进一步治疗。

王世军:目前我国抗蛇毒血清种类有4种,分别是抗眼镜蛇毒血清、抗银环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抗蝮蛇毒血清。被毒蛇咬伤24小时内注射相应的抗蛇毒血清才有治疗效果。此外,抗蛇毒血清只能中和游离的毒素,已跟人体结合的毒素,抗蛇毒血清是没有治疗效果的。

既然这么危险,小新带大家来认一认福建地区常见的毒蛇吧,大家要是不小心偶遇了,千万要躲开!

竹叶青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青竹蛇(闽南)、青竹丝、焦尾巴(福州、福清)、金线莲(建阳)

生态习性: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于山谷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埂杂草中,也发现于山区住宅附近的瓜棚和柴堆,垂直分布于海拔m以上的丘陵和山区,晨昏性蛇类,多于阴雨天活动,晴天傍晚亦可见到,以傍晚及夜间活动最为活跃。

圆斑蝰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古钱窗(闽南)

生态习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垂直分布可高达海拔2m,主要栖息在开阔的田野草丛中,茂密的林木中极少发现。炎热时躲在阴凉通风处,秋收时可在稻田活动,活动范围在夏季,昼夜都活动,闽南地区多见。

眼镜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扁颈蛇(闽北)、蝙蝠蛇(福州)、饭匙倩(闽南、闽西)

生态习性: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中、山坡坟堆、山脚水边、溪沟鱼塘边、稻田、公路和住宅附近。属于昼行性蛇。

尖吻蝮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五步蛇、棋盘(格)蛇(闽北)

生态习性:生活于海拔-m的山区或丘陵等林木茂盛的阴湿地区,大多栖息于-m的山谷溪涧附近的岩石、落叶间或路边草丛中,在瀑布下的岩缝中、茶山、玉米地、草棚内堆粪上及稻田均有出现,晚上遇火光有扑火习性,属晨昏性蛇类,早晚活动为主,夜间多于白天。

银环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颠簸甲(闽南、闽西)、手巾蛇(福州)

生态习性:常栖息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多水之处,特别是长有稀疏树木或小草丛低矮山坡、坟地、田埂、鱼塘处、石头堆下、路旁、倒塌较久的泥房子下、石头堆下,也可见于住宅附近和菜园。多于夜间在水边活动,常在公路上或农村小路上出现。

小新叨叨念

又到周末了

要去户外游玩的亲

可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并记得收好这个。

来源:东南快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往期推荐

?冷空气已到货!台风联手冷空气,省防指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

?开幕啦!20万种图书亮相厦门海图会,世界绘本、台版书籍...亮点抢鲜看~

?补短板看变化

福州道路绿化升级,打造主题园

?律师在现场

一面广告牌引发的纷争:业委会设立广告牌,物业公司有没有权力拆除?来听律师的说法

?这13种交通违法行为,影响买车险找工作!福州警方动真格了!

?胡润百富榜公布!住在福州最有钱的是这19人福建首富身价亿他是……

走过路过,别忘了点个赞??小新的工资嗖~嗖~嗖~涨5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376.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