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曹娬娥
编审雷文录
一觉醒来春已到
在龙泉山探幽索胜
文|刘孟清
春天的龙泉山像彩色的海洋,连绵不断,缠缠绵绵。丛山峻岭间,树木山石间依旧开出了不一样的灿烂,恢复了春日的葱茏。一场雨后的晴天,接到张玉龙老人的电话,邀请春游踏青上龙泉山去走走,我们同原芭蕉村企业家奉光望先生一行清早就来到了龙泉山风景区。
龙泉山处于娄怀交界的东南方向,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保存有较多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有大量的珍稀名贵树木品种,如银杉、水杉、楠木、红椿、红杉、水松、野茶树、银杏、罗汉松等。这些多为国家保护树种,山上有药用植物上千种,还保留了许多树龄在百年以上甚至千年以上的古树。
独天得厚的地形地貌植被,孕育着丰富的珍禽异兽,山上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20多种,野生动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还栖息有大量珍稀、特有的种类。穿山甲,黄羊、绿孔雀、山鹿,金雕、蓝鹇、白鹤、鸡官蛇,五步蛇、猪儿蛇、锦鸡、金鸡、猫头鹰、猴面鹰等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又具有很高的文化观赏价值,极其宝贵,深山兽走禽飞,蝶舞蝉鸣,一派诗情画意,这里是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
龙泉山是湖南湘西一座较大的宗教文化名山,历史悠久,建寺时间已过千年,规模宏大,早年兴旺发达,影响深远,主要以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梅山文化构成了龙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译经传法以佛教居首,不排除道教文化和梅山文化,三教合一,同步并存,百神同悦,俨然一幅包含万象的多种文化图。
在过去漫长的时间中,龙泉寺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佛教文化瑰宝,也遗存了大量的道教文化、梅山文化珍贵的文物。它们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道境不合于佛寺,佛寺万变不离其宗,设神造像必依其宗佛宗菩萨,而道境依景附神,神景一体,梅山文化与佛道形同,从本寺传播出去,广泛用于民间、山民打猎之术等分为上洞梅山和下洞梅山,这些更多地体现了龙泉本土文化和谐统一的意境,它的宽容性为其他名山所不及。作为“佛门圣地”的龙泉山,千百年来承载着民间对佛法、道教、梅山文化的依托信仰,这些信仰及其活动又繁衍了特定的龙泉山文化。
它的形成与发展并非单纯的文化现象,有着极其复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原因。除了佛法的宣扬,佛徒信众的礼拜,历来与名人学士、墨客骚人的咏赞、记述和传播有着密切关系。凭借其特有的山景风光与神秘幽邃的道教,梅山综合文化,吸引众多侠客文人来山隐居、修炼、游览。存有较多名人雅士的诗词歌赋多篇。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碑刻,使龙泉山文物古迹极为丰厚。
由于在“破除迷信”年代,一大批宝贵的文物及其资料全部被毁。所有珍贵的文物几乎为零,僧人全部还俗返乡,院落废弃,人烟稀少,道荒寺衰。随后寺庙被拆除了,变成一片荒凉狼籍之地。当地百姓甚为痛心,堪称龙泉宗教文化史上的一次重大破坏。只剩山门前几块古碑和山上部分舍利塔群在向历史诉说着忧愁与委屈。幸存的这点文物,对旅人来说,只不过是游程一景;对龙泉文化来说,却是一道淩通古今,血脉相承的显迹。
改革开放后佛法逢盛世,百废俱兴,进一步落实了党的宗教政策,一九八三年春,龙泉寺所在的原正江村、芭蕉村、习泥村的干部和群众发出修复龙泉寺的倡议,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和有关方面,对龙泉寺的修复给予支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