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步蛇 >> 五步蛇的种类 >> 无量寿经讲座第九讲丨黄念祖老居士
音频学习:
课程全文:
今天车子问题,因为到广济寺接一位法师,晚到了一点到我家。路上又特别堵塞,所以今天迟到了一点。那么我们就顺延了,晚了二十分,顺延二十分。回头四十五分钟的时候,也休息一下。这个天气热了,我们不一口气讲下去了。中间休息一下。 凡经之名题,皆直显本经之要旨。使学者因名达体,一览经题,直窥全经大义。是以天台家注经,先释经名。 那么今天呢,我们讲“经题”了。这个经题呢,一经之题呀,在这个天台里头,天台宗它是“五重玄义”。五重玄义,第一重玄义就是讲“名字”。我们现在是宗华严宗的“十门分列”,分成十个部门,这就把这个经题摆在第九。不过总之呢,这个很重要,不管什么人讲经,就是不讲前头的概要,也要先讲讲题目。所以这个就正好是,从讲概要到讲正文,这就是过渡了,交叉了。 今天我们就是“总释名题”。这个题目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这也很长的一个名字。现在把它简略,可以称为《佛说大乘无量寿经》。 这个经题,是从现在所存在世间的五种译本的题目会集而成,所谓会集就是这个意思。有多种的翻译了,梵本现在也不可得,通梵文的人水平也不大够,那么再重新翻译,也不见得能……(所以翻译过十二次啊,不断地在翻哪)也不见得就能超过古人。所以力之所及呢,就可以从各种已经翻译的本子里头,把它会集一下,所以这叫会集本。 现在对于《金刚经》也有人这么做,这都是会集本。这个《阿弥陀经》,鸠摩罗什和玄奘各翻译了一次,那先师也把它会集呀。它这里头,因为有的好简,有的是着重于文字通顺,鸠摩罗什就“秦人尚简”哪,他就喜欢简化;而玄奘就讲“信”哪,要忠实于原译,他这里头就比较繁哪。所以《阿弥陀经》,玄奘的译本是十方佛赞,鸠摩罗什的翻译是六方佛赞,他“尚简”哪,就简化了。所以有的时候有会集的必要,就把各种译本之长会集起来。 而《无量寿经》呢,上次已经说过了,又是特殊的,各种不同的译本差别很大,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所以要会集。 大经五种原译,各有经题。 会集的这五种经,这五个题目呢,这个印得很详细了,我们就只把题目念一念了。那汉译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这“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名号中的,是阿弥陀佛这几个字中的一种含义,所以可以翻为“无量寿”“无量光”,这儿是“无量清净平等觉”。 吴译本,孙权那边翻译的,前头一个很长的名字,他就是把那个音翻译出来了,所以这个字就不大好懂了,很长;翻译的意思呢,他还是把它译成《无量寿经》,也叫《阿弥陀经》,这是吴译本。 魏译本呢,大家都很知道了,就是大家常念的《无量寿经》。唐译本,就是《无量寿如来会》。宋译本,就是宋朝翻译的本子,这最后翻译的本子,就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这个经的名字很重要,所以古人说,“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义”,一看见经题,他就知道全部的意义;“忙人见经题”,很忙的人,他心里头很多的事情,忙忙碌碌的人,不能专心修持,他看看经题,“亦能得利益”,也能从经题中得到利益。所以日本人都在念《妙法莲华经》──南无妙法莲华经──就念这个经题,拜这个经题啊。 所以这题目、名题十分重要,这个全经的要旨都显示出来,让我们学者,我们行人,因这个名字而了达经的本体。一看经题,就能够看全经的大义,可以从这里头能够了解,所以这个经题很重要。 王氏会本名《大阿弥陀经》以别于原译与小本。但“大”字之增,无所依据。 那么这五种的经题要会集呢,以前不是有几种本子了吗?王龙舒的一本,他就管他所会集的本子称为《大阿弥陀经》。这个“阿弥陀”,当然吴译中有“阿弥陀”这个意思了,那是可以的了,但是“大”字,没有哪个称“大阿弥陀”“大无量寿”,这个都没有嘛。这个“大”字,那就是王龙舒加上的,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会集的一种所忌。你要都是经中的这个原来的语言,这个会集的人不能随便增加自己的文句。你把自己的文句加在经里头了,或者加在题目里头了,这个题目也是佛印证的,那这不就是把自己的意思变成了佛的意旨了嘛?这是大大的不可。 所以为什么王龙舒作了之后魏默深又要作,魏默深作了之后先师夏老居士又作,就是他们在这一方面,开了这么一个很不好的例,给后人开了一个很不好的例。你都可以把自己的文句加进去,那就很不妥当、很不妥当了,所以这就是一个毛病了。 彭氏节本与魏氏会本,皆名《无量寿经》同于《魏译》,三种一名,混同易误。 彭二林他的一个删节本和后来魏默深会集的本子,最初都叫做《无量寿经》。那么,你这个就没有分别了,你这个会集本跟原来的译本同一个名字,人家一看名字,知道是哪一种呢? 正定王氏改魏氏本为《摩诃阿弥陀经》。摩诃二字亦复无据。 所以,后来王耕心就把魏默深的本子给它加上两个字,加上“摩诃”──《摩诃阿弥陀经》。“摩诃”当然也是“大”的意思,这个“摩诃”两个字同样的没有来历。 所以就是这五种的名字,前头都列了,这个会集的经过呢,他们的例子呢,不妥当。 考从汉迄宋十二译中,以无量寿为名者十,以清净平等觉为名者二,以正觉为名者一。最初汉代一译名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最后宋代一译名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再考,《无量寿经》曾经翻译了十二次,名字还都在,这个名字中用“无量寿”作为名字的有十本,以“清净平等觉”作为名字的有两种,以“正觉”作为名字的有一种,所以这样的话呢,就要综合各译的内容。 今此会本直取宋译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为首,去其重复之“经”字,下从《汉译》经题《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去其重复之“无量”二字,于是经题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自然佳妙,不假斧斤。两译原名,摄于一名之中;十二种经题悉入一题之内。 现在先师的会集呢,就把宋译本的经题直接用上了。宋译本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正好是这会集本名字的前半段,一点也不要增减,完全是原题目。最末的一个摆在前头了,最初的一个译名呢,搁在底下了。最初的这个叫做《无量清净平等觉》了,“无量”两个字就不要了,前头已经有“无量寿庄严”了,那么只剩下“清净平等觉”;把“清净平等觉”这《汉译》的这个名称,加到宋译的这个名称之下,就成为现在这个名字了,“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字不要,“经”字搁到底下去了,这是宋译;《汉译》呢,“清净平等觉经”。 这两种一来呢,天衣无缝,所以说“不假斧斤”,用不着任何的造作,这两个译的原名摄在一个题目里头了。十二部经题都以“无量寿”“清净〔平等〕觉”“正觉”,都摆进来了。 全经大旨,昭然目前。净宗要义,备于题内。人法喻、教理行、体相用等齐显于一名之中。如帝网珠,圆摄一切妙法。本经会集之妙,于此可见麟爪。 全经的大旨呢,回头我们要发挥,整个《无量寿经》两万多字这个大旨,在这一个经题之中昭然若揭。而且净土宗的重要的含义,都具备在这一个题目里头。这底下我们要发挥。 所以一个题目之中,往往要包括“人法喻”。人,是说法的人或者是其他的人;法,你这是什么法;你有什么譬喻。所以,完整的经题之中要具备“人法喻”。 “教理行”。这个教,理是本体,如何来行持,在题目中也表现。 “体相用”。体大,相大,用大,这个在一名之内都显现了。 上次讲过了,这个十玄哪,这个题目就好像帝网的一珠啊,这一颗珠子就把其余的九百九十九颗珠子的一切的它们的光明庄严,都摄在一个珠里面了。就把这一切无量的妙义,都摄在一个经题之中。所谓会集,这可以说是会集的用心,会集的妙,这也可以作为一个例子,可以从这儿看到一点麟爪。所谓一麟一爪,你要看见这是龙的麟、龙的爪,就知道这是全龙啊。就从这个经题的会集,就可见整个经的会集都是如此,不假斧斤,圆摄众妙。这是总的赞叹了一下。 底下,这个赞叹之词,它的意思,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会清楚的看到。那现在就一个字一个字的解释了。 “佛”者乃梵语佛陀之略称。义为觉者。觉对迷而言。迷则众生。三觉具圆,即名为佛。三觉者:自觉、觉他与觉满,三觉圆满,名为佛陀。是知佛者即三觉具圆之众生,众生即未觉之佛。 “佛说”,“佛”就是佛陀的印度梵语,古印度语,梵语佛陀的简称,它的含义就是觉者、觉悟者。 咱们众生迷呀,是迷者,迷了自己的本觉;佛就是他已经没有迷了,没有迷嘛,他剩下就是觉啊。所以《圆觉》的话很好,“知幻即离”“离幻即觉”,那都是极顿的话,没有那么许多渐次,圆顿法啊,咱们现在净土宗是圆顿法啊。 迷就是众生,觉悟就是佛,没有那么些阶梯,这是从顿法。但是在圆教里头,无阶梯之中不妨还可以有阶梯,有阶梯之中不妨还是平等。 那么这个“觉”是三觉都圆满。三觉是什么呢? 一、“自觉”。所以我们要弘法,你首先就是要自觉呀。你自己不觉悟,自己还在迷,自己还满眼睛都是翳,自己还是白内障都快瞎了,要给别人领路,所以就“一盲引众盲”啊。而且自己名为说法,实际是放毒啊,所以不自觉。 阿罗汉只知道自觉,那他就是阿罗汉,佛就呵斥为焦芽败种。你不自觉而想觉他,你只能够做一些、修一些福是可以,就是所谓的痴福。修一些痴福,那将来如“仰箭射虚空”,最后还要掉下来。所以首先要自觉啊,你才能够……。佛是自觉圆满。 二、“觉他”。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目标就是觉他呀,所以不同于阿罗汉,生极乐世界的人纯粹是大乘。《往生论》说“二乘种不生”,你二乘的种性,只知道求自觉的人,不知道觉他的人,不能往生极乐世界!这个道理有很多念佛的人不明白。那说得很明白,“二乘种不生”,这是天亲菩萨的《论》,所谓“三经一论”,《往生论》。“觉他”,因为觉他,所以才要觉自;不是想我自己怕苦,我要出苦,只是个人打算。这个个人打算,这个心就太小了。 三、而且“觉满”,就是这个觉,没有欠缺。 这三个觉都圆满,这才名之为“佛”,名为“佛陀”了。所以我们这样就晓得,佛就是三觉圆满的众生,众生就是完全在迷,还没有觉悟的佛。所以我们从这个概念上说,佛教是无神论!不是有个造物者,有个神至高无上,他永远是觉悟的,我们都要靠这个神的加持才能够升天堂。 平等的!所以借这个《心经》说,我们跟佛是平等,所以“不增不减”哪,在佛也不增,在我们也不减哪,真实平等之义。所以我们后来说“平等觉”嘛,这个题目里有,《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嘛,这个“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的名号、含义,它中间含了这个意思在里头,可以翻译为这样的文字。 又佛者乃十号之一。十号者:㈠如来、㈡应供、㈢正遍知、㈣明行足、㈤善逝、㈥世间解、㈦无上士、㈧调御丈夫、㈨天人师、㈩佛。十号具足为世所宗,故名世尊。 再有呢,“佛”就是十号之一了。十号呢,底下一个一个都写的有了,是不是要讲,不一定了,恐怕大家都熟悉了。那这里头呢,就是这样了,这个十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第十就是佛,通号。那么在这个十号之外,因为有这个十号具足,这个世间所尊重,就称为世尊。所以这样的说法呢,世尊是在十号之外。 可是这个《成实论》就不一样了。所以很多东西,它是都有出入的。所以我们常常有的时候很执著,其实这个都没有什么,就是开合的不同,不要总觉得好像是莫衷一是,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说是仁者妄生分别。这个《成实论》呢,就把“无上士”和“调御丈夫”合成一号,这两个合起来了作为一号,这样作成一号就变成九个了,那“世尊”加上去就是十号。 所以“世尊”可以在十号之内,可以在十号之外。今天我们这个地方提一提,就不再说了。只是要说什么呢?就是“佛”这个十号之一,是个通称,就好像我们现在在座,“居士”是个通称。咱们现在在座的人,除了诸位大比丘之外,这都是居士,居士是通称;你必须叫张居士,王居士才知道是谁。有的时候,还有两个都姓这个姓,要把他名字搁上去了,那才是他的别称。所以就是说,这“佛”是个通称。 今就本经,题中佛字即娑婆教主,本师释加牟尼如来。华云:能仁寂默。能仁是其用,寂默是其体。 这个通称呢?就本经来说,我们也可以知道这个“佛”所指,就是指着我们的本师,大慈大悲这个导师──释迦牟尼佛。“佛说”,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说。 “释迦牟尼”这个是印度的音,翻成我们的话,就是“能仁寂默”;能够“仁”,仁义的仁,是“寂默”,所以这个名号就含了极深的道理。 他是“能仁”,能度一切众生啊,这是仁者爱人,觉他呀;他“觉他”,可是寂默无所动;无所动,而在度众生,所以就是常寂光啊──寂而恒照,照而常寂,寂和照不二。寂是体,照是用,“体用”,那就是禅宗的“体用何妨分不分”哪,这体跟用啊。所以这个佛法很殊胜的意思,咱们导师的名字里头,已经说得很明白了。那寂默就大智,能仁就大悲,这“悲智不二,悲智并运”,登峰造极啊,佛啊! 究竟极果,乘大愿船,生五浊世,示现成佛。为度我等,演说本经。是即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大觉圆满之释尊也。 所以,这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究竟的极果,“乘大愿船”。为什么说“乘大愿船”哪?咱们的本师无量无量尘点尘点劫以前,久已成佛呀,但是以大愿故,还示现到了尼泊尔出生,所以这一种完全是示现成佛,为度我们哪。为度我们,所以才演说这部经啊。 而且这一部经,将来一切经都灭了,只有这一部经住世。而这部经,今天正是开始放光。所以也可以这么说,从现在起,一直到最后最后的一百年,都是《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当机,都要“一切众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脱”──释迦牟尼佛说的,在这经里说的。所以就是说,这个佛,就指的是“一切众生大恩大德之慈父”,是“无法不知、无法不见之导师。” “说”者,悦也。悦所怀也。“佛说”二字显此经是世尊金口所宣,非余人之说也。佛以度生为愿。今众生机熟,堪受净土大法,究竟解脱。故今乐说,以畅本怀。 “说”的含义是“悦”,喜悦的悦;“悦所怀”,心中很高兴。“说”跟“高兴”连在一起,我们常说畅所欲言嘛,是吧?而且这个还不同啊,这个就是说,咱们释迦牟尼佛金口所宣,是“佛说”呀! 佛这是度生为愿哪,现在这个众生根机熟了,可以来听这个妙法了,通过这个法而能得到解脱,“一切众生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今天这个时机成熟,来跟大家说,心中很舒畅,满自己的本愿,就大畅本怀,所以是“悦所怀”啊。 但是不能老如此啊!那不就到最后的一百年一过,还有世界,还有众生,可是法就灭了嘛!所以,这种机会是难得的。所以,有生命是很容易啊,如果不出轮回,那你也就没有尽哪!可是你这个闻法的机缘就不多啊!而就从现在起,就是有限的一点点时间哪,最后再饶上一百年,那么再以后,你就没有佛法可闻了。 而且咱们这是贤劫,贤劫有一千尊佛出世。就是在现在来说,说〔佛法〕难闻不难闻哪?咱们偌大个北京城,能像今天我们在这儿一块,又有几人哪?不要说现在了,佛当年在王舍城,三分之一见佛,三分之一只知道名字没见过,三分之一连名字都不知道。所以佛法难遇难闻哪,我们现在就很要珍重我们这一种机缘,要深自庆幸,也要发起大的愿力,要使得其他的众生同沾这个甘露的利益。所以这两个字解释了,“佛说”。 “大乘”者,喻也。乘以运载为义。大者所乘,或所乘者大,故名大乘。别于声闻缘觉仅求自觉之小乘。 “大乘”,这个字可以读大乘(shèng),也可以读大乘(chèng),你若当作名词来讲的话,就可以读大乘(shèng),譬喻;说是譬喻,那就要读乘(shèng),就是一种交通工具,就是车子。这个古文老说呀,“出车千乘”,就是他能派出一千辆兵车。所以下象棋,这个“车(jū)马炮”,很少人念“车(chē)马炮”,是不是?那是一个古来的音,它念车(jū),所以“出车千乘”,这个读乘(shèng),就是车。千乘之国是个大国。 我们这儿用大乘是什么意思呢?两个意思,我们一切不外乎是“能”跟“所”嘛,一个是“能乘(chèng)者大”,一个是“所乘者大”,这两方面的意思都有。是大人物所乘,大士所乘,这个法是个大的法,是个大的车,可以运载一切众生达到究竟。所以他就分别于声闻、缘觉,只求自觉的,那个叫做小乘。他那个车很小,就是能乘的也小,所乘的也小。发心不大,这能乘的小,你的法也只是自觉,所以能乘〔所乘〕的也小,也没有利他之心。 《十二门论》云:“摩诃衍者,于二乘为上,故名大乘。”“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为大。又能灭除众生大苦,与(给也)大利益事,故名为大。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故名为大。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故名为大。又如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义无量无边,以是因缘故名为大。” 这个《十二门论》解释“摩诃衍”,摩诃衍就是大乘,是梵文的名词的译音,它“于二乘为上”,于声闻乘、缘觉乘,它是上,上首啊,所以叫做大乘;这是对小乘而言,它是大乘。 “佛大人,乘(chèng)是乘(shèng)”,这两个虽然是同样的一个字,这个音应该要分别。前头一个音是动词,后头一个音是名词。佛是大人了,所以《八大人觉经》嘛,大人哪,佛这个大人他乘坐这个工具,所以叫做“大”,因为能乘的是大──佛所乘。 “又能灭除众生大苦”,能让众生得到大利益的事,所以叫做大。那就是这个法很大,也就是说这个工具很大,让众生都得到好处,灭苦,故名为大。 “又观世音、得大势、文殊师利,弥勒菩萨等诸大士之所乘”,佛〔菩萨大士〕所乘,这能乘的又是大,“故名为大。” “又以此乘,能尽一切诸法边底”,这个乘,能够穷尽到一切法的源底、根源,所以称为大。这是大乘之含义。 这《十二门论》底下又说了,“般若经中,佛自说摩诃衍无量无边”,这个法是无量无边,“以是因缘”哪,也可以叫做大。这是《十二门论》解释摩诃衍的话。 又《宝积经》曰:“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 还有《宝积经》说:“诸佛如来正真正觉所行之道,彼乘名为大乘。”这说的是法了,这是所乘。所乘的是什么呢?是诸佛如来他真正的正觉,这个觉悟是真正的正觉;你看,这两个“正”字,形容这个“正觉所行之道”,所以这个乘,名为大乘。 以上经论明大乘者,唯如来与大菩萨能乘,大者所乘故。又所乘之道,是诸佛如来之所行,所乘者大,故名大乘。 以上这些经来论这个大乘,我们可以把它归纳,就是如来跟大菩萨是能乘,能乘者大,就叫做大了。 “又所乘之道”,他用这个所载、所行之道呢?是诸佛如来之所行,是菩萨之所行,所乘者也大,所以也叫大乘。 又此大者,当体得名,常遍为义。体无边涯,绝诸对待。 又这个“大”字是从体上得名,指的是本体,它的意思是以“常”和“遍”为义。“常”就三际一如,过去、未来、现在,它没有生没有灭,就常啊;“遍”就遍一切处啊,没有一个地方不遍哪。 “体”就没有边沿,没有边边,没有穷尽,也没有一切对待,所以这个“大”,不是相对的那个大。我们说这个录音机比这个录音机大,这是对待。录音机又比这个桌子它又小了嘛;桌子比房子它又小了。要说房子是大,这是对待的大。 我们用这个“大”字(这个大字,我这个注解里没有引),这个大字的解释就是没有这个对待,这个大字是“其大无外”,同时“其小无内”。它大到什么程度?它大到没有外边,没有一个在它之外;同时又“其小无内”,所以我们佛教是极微妙。我常说这是大安乐法门,这个是一切不能相比的。我们总是在执著里头啊。“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才是大,这“绝诸对待”。你有大有小都是对待法。 横该十方,竖通三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唯此先于诸法(如傅大士偈:“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故强名为大。 所以“横该十方”,从空间说,就遍满十方啊;“竖”,从时间说,就穷三世啊──过去、未来、现在。“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无有一法先之”。这个“大”是什么大?在时间上说,没有一个法在这个之前,这个叫做大。 “唯此先于诸法”,所以傅大士,在这梁武帝的时候,傅大士他说,“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你说这天地(就是世界宇宙)就出来了,有个东西在宇宙之前哪,它无形啊,它本来就是很寂寥的,就形容这个“大”字,所以“强名为大”,勉强名之为“大”。因为这个“大”字,它包括“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大”字就是个勉强的名称了,是不是啊? 如《涅槃经》云:“所言大者,名之为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 底下我们说它是“常”。《涅槃经》就说:“所言大者,名之为常。”这个“大”在空间……,所以爱因斯坦他就进步得很厉害啦,说我们现在“空间”“时间”“物质”这些个概念,都是人类的错觉啊!有大有小,有东有西,有南有北,空间的这些概念;时间的概念,过去、未来、现在,多少劫,多少刹,一刹那就是短,一劫是多么长,都是错觉。所以有物质……,从前有些人老问,这个你怎么说是“空”?现在一句话告诉你──错觉! 这个《涅槃经》说:“所言大者,名之为常。”“所言大者,其性广博,犹如虚空。”这是形容这个大。所以这个大字,我们就讲得比较多。 所以这个佛法就要发挥起来,那无穷尽的。智者大师当年讲《妙法莲华经》,讲了一个“妙”字讲九十天,就是“九旬谈妙”。这么,你要说,可以说一个字,可以穷劫说不尽;你要简化,维摩诘就默然。 今此经中“大乘”二字,正喻“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之净宗第一义谛。能念之心,本来是佛,是能乘者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 所以我们在经题中这个“大”字,稍微多说了几句。而且我们要联合我们这净土法门;你说这个“大乘”,这个是很广泛,也可以说是通论哪,这个“摩诃衍”是通论哪,结合我们净土法门,何以见得“能乘也大”、“所乘也大”呢?所以我们都要消归自己呀,不就是说食数宝。 那么,这个我们就可以用《观经》的两句话嘛,最简单也最明了,净土三经呀,《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是净宗的第一义谛。而且这个推广于一切法门,也都不外乎这两句呀! 这个“是心作佛”,“作佛”你就是要念佛呀;“是心作佛”,是心就是佛嘛,你能念的这个心哪,它本来就是佛。那你能念的这个心就是能乘的,能乘的“大”呀,它是佛呀,还不大啊! 所乘呢?你这个所修嘛,你所乘的就是心在作佛嘛,是不是?你作的是什么?这是作佛的法呀!你不是作别的,是作佛嘛!要成就的是什么?成就的是佛呀!所以你这个所乘之道也大呀!所以,你本来能念的这个心就是佛,你现在所作的,你所乘坐的也是佛,这还不都“大”吗? 又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心,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心。能修所修,只是一心。即心即佛,心佛不二。又可云,能修者,即“是心是佛”之佛,所修者,即“是心作佛”之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佛。 所以能修者,即“是心是佛”的心;所修者,是“是心作佛”的心哪,所以“能修所修”都是心嘛。能修能乘就是这个“是心是佛”的心哪,所修的呢,也是修的是“是心作佛”嘛。这个作的是佛,佛就是这个心嘛,所以你这个能修所修都是心哪──即是心,即是佛,心佛是不二。 也可以说,能修者,就是“是心是佛”的佛(刚才已经解说过了),所修者,即“是心作佛”的佛,自佛他佛只是一个佛;所以自他不二,自他不二又自他宛然哪。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能所不二,修证不无。超情离见,强名为大。以此为能乘所乘,强名大乘。故经题中,以大乘为喻,以明全经要旨。 “自他不二”“自他宛然”,这个有时候很难懂。这举一个很浅近的物理学上的例子。这个磁场,两个磁石相吸。咱们念过初中物理的人都知道,两个磁石相吸就发生磁力线了,是不是啊?发生磁力线就好多条条,好多条条从这个磁石的北极出来,当然就是,你可以都连起来吧,一头连到这个北极,一头连到那一头的南极,构成一个磁力线的图,称这个为磁场。 就以这个例子来看,为什么说自他不二?佛是一块磁铁,打个比方,我们众生有佛性,就跟铁有磁性一样。磁性是什么?你不可得呀。但是这磁性它有作用啊,一切发电机、电动机都靠磁啊;你不可得,而妙用无穷啊。佛性也是如此啊,那更微妙了,比这磁性更微妙了。 但是众生是什么情况呢?你这个磁是乱的,这个电子走的轨道都是乱的,这个这么走,那个那么走,把自己的作用都抵消了,所以它就没有作用了。但是你摆在另外一个磁石的旁边,受到那个磁场的引导,这电子就都走好了,一致了,就好像咱们修行,是吧? 刚才这是用这个“磁”作譬喻,来解释一下“自他不二”“自他宛然”。那么这个本来是铁,它还没有磁化,由于这个磁的作用,使得它这个电子的轨道都规律了,于是乎显出磁性来了。 本来都有磁性,是同样的东西,是平等;但是一个已经是磁,一个还是铁,这个“差别又宛然”。那么,经过诱导,这个电子的轨道都顺了,又成了磁石了,又一样了,又平等了,所以“宛然又平等”。 自和他,生跟佛是宛然,生跟佛又平等。本来是一样,可是一个迷,一个觉。迷,这些妄念,就是乱动的这些东西;不妄动,恢复到本来次序,跟佛一样了,平等!所以“自他不二”“自他宛然”哪。 而且你在这个磁场中,看这两块磁石也有自有他,可是磁场只是一个呀。你说这是谁的磁场?所以“自他”,它又“宛然”,它又“不二”了嘛。而且两个现在都是磁石,但是磁石还有两块在这儿出现。所以通过这个譬喻,很能帮助我们体解。我们“自他不二”就是说的“生佛不二”;“生佛不二”,可是又“生佛宛然”哪。 虽然“能所不二”,我们能修与所修也没有二,所以没有离开了能所……,所以有很多修行啊,都是没有离开能所。就现在这些个修练,练这个功,练那个功,完全都在能所之内;自己是能修,这个功是所修,能所是对立的。 一有“所”,你一有“所”就没有“照”了。所以观音的“返闻”就是“入流亡所”,头一个字,先把“所”要忘掉。所以这个“所”啊……,所以现在我们这个大乘,刚才这个解释,“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它就是“能”跟“所”是不二,都是佛,都是心哪,然而“修证不无”。虽然你本来是佛,修证才证明它不无啊,你修德有功,性德方显哪。 所以南岳怀让见六祖,〔六祖〕问他:“什么物?怎么来?”回答不出。多少年之后才能回答,“说似一物即不中”啊。后来六祖就问他:“还可修证吗?”他说:“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你要去修证,那不是没有,但是你要染污就没有了。所以六祖印证,“如是,如是”,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所以“修证不无”啊。“能所不二,修证不无”,“修证”才是“不无”。 所以,“超情离见,强名为大。”这一切情见都超过之后,这个“大”,这才是这个大。这个大也无名,你不可以有个名字来概括它,只是勉强把它叫做大。所以,这个经中就是勉强名为大乘,以这个为譬喻,说明全经的大旨。全经这一部法,这一个法门就是如此,“能乘者大,所乘者大”。能乘者皆是心,皆是佛;所乘者皆是心,皆是佛。皆大,绝对待的大,勉强叫做大乘。 “无量寿”,梵语为阿弥陀。即本经所说极乐世界教主之圣号。阿弥陀三字是密语,含无边密义。今若译梵文为华语,显密旨于显说,则可译成无边德号。今经翻为无量寿,是取其中首要之义。经中无量光、无边光等十二圣号,同为阿弥陀之德号。 再底下,“佛说大乘无量寿”,“无量寿”在古印度语是“阿弥陀”,是“阿弥达”,这个音我们稍微走了一点,叫“阿弥达”。这个阿弥达是咱们极乐世界的教主。我们释迦牟尼是此土的教主,阿弥达是彼土的教主,他的圣号。 这三个字就是密语,就是咒,所以先师说:“净土宗是密宗的显说。”这密教说是最殊胜,日本人判教把这个密宗判为第十,禅宗判第八,华严判第九,密宗判第十,他们的判法。但是净土呢,是密教的显说,这个“阿弥达”里头就含了无边的密义。 现在有许多人想要去翻咒,觉得很时髦,这个咒语是什么意思啊,把它的意思翻出来。其实这个是画蛇添足啊。这个密语,它这个是密义,它有无量的含义,要说“挂一漏万”,那你其实不是“挂一漏万”,你是“挂一漏了无量”。它只有这一个意思,别的意思就没有了,那不行呀!所以这个翻译是很不妥当。 所以有人把《心经》也翻了,那人写信问我,我说:“难道玄奘那么好的梵文,就这几个咒他不会翻哪?”他不翻是有极深的含义嘛。这从有言说到离言说,从显到密,先给你讲很多很多道理,后头就是“揭谛,揭谛”,按照正音念是“阿帝,阿帝,巴喇阿帝,巴喇桑阿帝,菩提娑瓦哈”,有什么意思啊?以前那些意思到这儿全用不着了,所以妙就妙在这儿。 “密义”。密义可翻成无边德号,翻成无量寿,翻成无量光,或者十二光佛──无边光、无等光、无碍光……,这都是阿弥陀的号。 《汉译》本则翻为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其中觉字与佛字正同)以上多种圣号,咸曰无量。实则佛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 这《汉译》称为“无量清净佛”“无量觉”“无量清净平等觉”,这都是“阿弥陀”可以翻译的名号。这个里头都翻的是“无量”──无量寿、无量光、无量清净,无量什么的,都是无量。总之就是说,佛的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都是无量。所以,佛这个名号中的妙德是无量,这个名号中所含的德号也是无量;功德无量,所以他的号也是无量。我后头引了一点密宗的,把“阿弥陀”可以翻译的意思,这三个字,那我只是挑了一点儿,后头还很多,其实是无量。 盖以世尊妙德无量,故德号亦无量,一一名中所含之德亦无量。是以持名所召之德无有量。 有这么多名字,而且每一个名字所含的德也是无量。佛这个德号之中可以有无量的德号,每一个德号中所含的功德也是无量。这个就是上头我们所讲的《华严》的十玄的道理,一中就是多啊! 所以往往有的人,就是不能安心于他的法门。今天听说那个法门好,他就羡慕那个,自己修了修,没有影子就想换,换到那儿去了;过两天又添又变又换,你这一生两换三换之后,就快要到八宝山(火葬场)了。所以我们要知道,一切法门哪,皆含无量的功德,贵在坚持。 今经题中首标无量寿者,以此三字,统摄一经所说。盖无量寿是法身常住之体。寿是如如智之体,光是如如智之相,故经题标寿德,光德即摄于中。 那么,佛既然是无量的名号,怎么我们这儿就单标“无量寿”呢?因为无量寿就代表了法身常住嘛,三际一如啊,所以法身常住,过去、未来、现在,都如一呀。 所以无量寿是“如如智”的本体,如来最殊胜的智慧就是如如之智,如如不动──如如之智。这个无量寿是如如智的本体,无量光是如如智的妙相。本体就不生不灭,就无量寿;而有着无边无碍的光,这一切一切是这个智的妙相,“用”啊!所以,经题就把“寿”这个德标出来,称为无量寿;那么无量光这个德,也就包括在里头了。因为什么呢?这个“相”当然不离开“体”,体中就有相;既然出了体,相就在里面了。 又《甄解》云:极乐净土“三种庄严(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一切归寿命。” 再说日本人的解释,日本的古德(不是说现在的日本人了),他们宗善导大师的教,对于《无量寿经》确实有很突出的见解。他说,极乐净土三种庄严,这三种庄严是指的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佛有无量的功德,里头有无量的庄严;菩萨有菩萨的功德,菩萨的庄严;这个国土种种的微妙,也是种种的庄严。详细说,在《往生论》中有二十九种庄严,概括就这三种庄严。这三种庄严的一切一切归于寿命。 这一切都是由本体所显现的嘛。而这一切庄严,它必须依靠这个“常住不坏”作为本体,它才有意义嘛。如果极乐世界将来也是跟其他星云一样的要大爆炸,它也要大爆炸,那就是……。现在确确是啊,星云爆炸、毁灭了,化为微尘,微尘又汇聚,又成了新的星星。这科学证明是这么回事,跟佛说的一样,那是一般的世界。极乐世界它就不是这样,所以这个很要紧哪!不然你跑到极乐世界还要碰见大爆炸,那这个就……;所以说,一切归于寿命,而且一切归于体,归于法身哪,这含义很多啊。我上面,头一个说得很浅哪。再说,“寿”是代表本体,一切归于体,体就是法身之德,归于法身哪,归于实相。所以一切功德庄严,都是由于实相之所流现哪。 “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入一法句,无量寿故。”故经题中标“无量寿”德号,则法藏因地愿行与果地佛德,极乐之依正主伴,全部经旨,摄无不尽。 《甄解》又说,“安乐国土”,安乐就是极乐,“安乐国土依正三种庄严”,依报正报的三种庄严,“入一法句”。这是天亲菩萨的话,这一切庄严入了一法句里头。这个地方就很像禅宗的话,不往底下说就是禅宗的话;这一切庄严就入了一句里头。它就是,底下点破了,这一句是什么?入“无量寿故”,跟前头的话是一致的。这是天亲菩萨的话,“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谓清净句。清净句者,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也是落在无为法身上了。这说破了,就是“教”了。 所以,经题中采用了“无量寿”这个德号,这个是体。于是法藏,阿弥陀佛最初修行称为法藏比丘,法藏在因地中所有的行愿,所有的修持,与他成了佛果,果地一切佛的功德,极乐世界依报(就是国土种种的庄严)、正报(一切佛菩萨的庄严),以及全部的经旨(经的含义)都摄在这“无量寿”里头了。 所以我们常说,要生极乐世界啊,它这个一个是不退。我们世界退缘多,谁都有退啊,进一退九啊。他只管说得再什么什么,他碰见退缘,他一退退九步。极乐世界没有退缘,极乐世界又寿命无量。现在我这个时候要用用功,那就比我刚开始的时候,要方便得多了。那么我不能再活个八十岁,寿命太有量了,再活八年都不容易,因为咱们这里苦啊。所以它这寿命无量,又不退,那还有不成功的吗?所以这个一切归寿命,这一点哪。 这个往生不是为贪图安乐,而是为了真实去实现自己彻底度生的本愿。不如此,不能真实度众生。 “庄严”者,《探玄记》曰:“庄严有二义:一是具德义。二交饰义。”故小本曰:“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庄严”。根据这个《华严探玄记》,“庄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具德”。这个庄严是什么呢?所谓万德庄严,佛以这一切德来庄严,庄严就是“具德”的意思。再有,是一种“装饰”的意思,美化,让它美起来。这庄严含两个意思。 这个小本,就是《阿弥陀经》,说是“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他的佛土,前头说了之后,就总结一句,“成就这样的功德庄严”,极赞极乐世界啊!这个《往生论》〔称极乐三种庄严〕,我们已经说过了,这就不再说了。 今本经曰:“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又“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极乐国土。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又“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如上所引,正显经题中庄严之义。 本经中说,法藏比丘发了愿之后,他就住真实慧,一向专志庄严净土。所以我们要知道,这个“专志庄严净土”是真实慧中的行动。真实慧中,那就不是有为法了。无为而庄严净土,庄严净土而无为,这才是真的无为。把它体会作什么都不干,一念都不动叫做“离念”,叫做“无为”,那是沉潭死水,死水不藏龙,也叫做阴山背后[1]。 “庄严众行”。经里的话,一切行都得到庄严。 后来又说,法藏汇报,“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我已经成就了庄严佛土这样的清净的行。所以现在人贪清净就是一点事没有,我这儿不吵;但是,他这是庄严佛土作为他的清净之行。 “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哪。 又说“彼极乐界.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没有欠少。这都是咱们这部经里头的话。这一些话,就显出经题“庄严”两个字了,这个含义。 由于法藏“一向专志庄严妙土”“庄严众行”,这是他的行愿。从这个行动,就得了到他所应得的果,所以“我已成就庄严佛土.清净之行。”所感的这个国土、这个极乐世界,就无量功德具足庄严。所以因和果都是功德庄严,那么这个是含了这个……,中间包括很多“具德”的意思了,偏于具德了。 又经中“荣色光曜。不可胜视”,“无量光炎.照耀无极”,“白珠摩尼以为交络.明妙无比”,“华果恒芳.光明照耀”,“随风散馥.沿水流芬”,“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奇妙珍异.周徧校饰.光色晃曜.尽极严丽”,咸显彼佛世界具足庄严,周遍其国,是庄严一辞中所含“交饰”之义。 但是,作为这个“交饰”,作为这个“饰”“美饰”,这经中也有啊。说“荣色光曜”,这些花果树木,“荣色光曜.不可胜视”,你看,看不过来呀。 又说“无量光炎”,就是光焰;“照耀无极”,这一切都放光,种种的妙色之焰,“焰”表示它生动、蓬勃(不是像我们这光,死的一片),它蓬蓬勃勃,活活泼泼的,这个是“无极”啊,不可穷尽哪──无量的色,无量的运动,无量的转换,没有边际。 “白珠摩尼”,“摩尼”是如意宝;“以为交络”,做成种种的璎珞;“明妙无比”,光明和美妙没有可能比的。 又说“华果恒芳”,花也香,果子也香。咱们这个世界的果子也有香的,像木瓜啊,佛手啊,香橼哪,这都是果子、果实啊,它都是香的。极乐世界这些“花果恒芳”,老是香的;“光明照耀”,又有香,又有光,这“香光庄严”哪。 又说“随风散馥”,随着风吹,都是香味;“沿水流芬”。像这些文字都是十分的美啊!“随风散馥.沿水流芬”。 又说“无量光明.百千妙色.悉皆具足”。光和色都具足。 又说“奇妙珍异”,这些东西非常之奇特,非常之微妙,非常之珍贵,非常之突出,“异”,不凡;“周徧校饰”,徧于全国,互相来庄严;“光色晃曜”,光色明曜啊,生动啊;“尽极严丽”,这个庄严和美丽是到了登峰造极了。 这一些文句,就说这国土,这种庄严遍满其国,这都是说到它的“美饰”,这个国土啊,这方面的含义。 至于“具德”者,则如经第九品中“如实安住.具足庄严”。故知极乐世界如是庄严者,盖由于如实而安住也。实者,真实之际也,是谓具德。 再说“具德”呢,这个地方有很重要的文句。经中第九品说,“如实安住.具足庄严”,这两句话好啊。我从前就是对于说到极乐世界黄金为地什么什么,我觉得这个没有什么意思,现在我就很感兴趣啊。它这一切,是由于它是“如实安住”啊!“实”是什么?“实”是“真实之际”呀。 经中说的三个真实,咱们这经有三个真实,刚才说有“真实之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真实的本际,就是真如;“真实之利”,可以给众生真实之利。这是本经的三个真实。三个真实是一致的,是相联系的。所以极乐世界有这么样的庄严,是由于它“如实安住”,如这个实际,如这个实相而安住,所以才能显现如此如此不可思议、不可穷尽的庄严。这一些庄严都由于这个“德”,什么德?如实安住于本体。 又第十五品中“一切庄严.随应而现”。此正显事事无碍法界之圆明具德也。 所以,第十五品说“一切庄严.随应而现”。这个很自然的,随你所感,这应当所应的自然就显现。就好像那个水,你愿意深,它就深;你愿意洗淋浴的,它就从头上冲下来;你愿意它是暖一点就暖一点;你愿意它冷一点就冷一点,一个池子里头,大家各个满自己的意。而且闻法,这都不奇;闻法,各人听到自己所愿意听的法,都在一块儿,“随应而现”。 所以,这个是显明什么呢?就是显明事事无碍,这个圆明具德,这个十玄门哪!这一切一切,都是这个事是没有碍呀。这个水应了你,就不能应我了,就是有碍呀。这一切无碍,一切自在,一切这么微妙,一切圆明具德,事事无碍啊。 所以上次讲了十玄,大家恐怕还是觉得不大好相信哪。这本来也是啊。这前几年,一位留苏的一个留学生回来,在这个科学方面的研究所里头工作。一天他来看我,他说,“我现在研究新的数学”,他也举了实例,“可是我不懂,我想不通”,他说,“这个新的数学,须要极新的级数,当你这个项目到了无穷多的时候”,他说,“那就不但是全体包括局部,而且是局部包括全体。” 这是新的数学,偏于理论,理论中得出这个结论──局部包括全体。这不就是咱们所说的一中有多,多里头包括很多一?十个手指头包括每一个手指头,每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指头,“一”里头包括“多”?这就想不通了,就是这个意思,局部包括全体。那么,我的手包括十个手指头,全部都包括,这个谁都懂;但是倒过来说,一个手指头包括全体的手,这个就……。 事例呢,有两个事例,我就说一个,就是“全息照相”。咱们这照相是平面的,那全息照相是立体的。所以这个照片一放就跟一个真人一样,立体的人坐在那。当然坐着就是坐着,站着就是站着,他如果是个动作就是个动作,而这个图显的是立体的。但是它有个版,你要通过这个版才显出来这个相。要把这个版给摔了,拿出一个小渣,再通过这个设备,怎么样?放出来,还是整个人。小渣的底片呢,一个局部,它为什么还能显出整个的人呢?它包括了全部的作用──局部包括全体。只是显的这个相,人,比原来小一些,不然就太奇了,是吧?因为世间的东西,它究竟还是有局限哪。 所以过去有好多好多,我们那个很机械的一些“唯物论”的东西,那完全是错误,就是爱因斯坦说的“全部是错觉”;咱们佛教说的,全部是由于你的妄想。“错觉”和“妄想”正是相对的,“错”跟“妄”很相似,“觉”和“想”不是很相似吗?所以,一刹那可以包括三大阿僧祇劫。因此那些争论,一定说“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一定说“一刹那可以成佛”,这是戏论!愚痴!哪有这些分别去。你错觉!什么叫一刹那?什么叫三大阿僧祇劫?所以现在从这个科学的发达,对于这弘扬佛法就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就是……,因为这说到“事事无碍”了,所以把前头那个,我们再补充一个。 后来我跟他说,我说:“这有什么难懂,这佛教释迦牟尼佛早就这么讲了。”我又给他举了些例子,那么他也想通了,那水和波等等的,我上次举过了。但是,今天我给大家补充这个例子呢,就很实际了。这个局部包括全体,一个破的东西,一个渣,就等于原来的东西作用一样。因为它是全息照相,信息它全部〔都有〕了,有了这个条件,它所集的东西到了无限大了,全部,不能再比它多了,就是全部它都有了,因此在这个情形之下,局部包括全体。 那么这个差不多,宋译经题的字都解释了。底下就是“清净平等觉”了。 “清净”者,身口意三业,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染之谓。 “清净”是身口意这三业,这三个都是一切业啊,不管善业、恶业,都是由身口意来造的嘛。这三种业,咱们所造的这三种,不管是善是恶,要离开一切恶行,离开一切烦恼、一切垢污。这个恶念当然是要离了;你这善念,有的时候,你要知道,也还没离开烦恼啊。比方有人恋爱,要牺牲性命去保护他的爱人,这个是善念,但是他还是有垢污,他还是贪恋哪,所以不是清净。 你这一切都离开了,离开了恶,离开了烦恼,离开了垢染,这个就叫做清净。 《探玄记》云:“三业无过云清净。”盖谓身口意三业,皆无过失也。又清净土,指净土。清净身,指佛身。清净人,指如来。 《探玄记》说“三业无过”,没有过失,叫做清净,所以不容易啊!还有过失,有过失就是不清净啊! 又,我们这个国土,“清净土”就是指的是净土,“清净身”指的是佛的身,“清净人”指的是如来,所以清净这个形容词,它就是这么用的。 又《往生论》谓,三种庄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谓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此与经题中“庄严清净”妙合天然。三种庄严者,无量庄严也。今齐入一清净句中,是“一切即一”。 《往生论》中说“三种庄严入一法句”,入一个法句,一法句者清净句,清净句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所以这个地方,就跟咱们经题中“庄严清净”恰恰十分相合。你看,两个题目凑在一起,跟《往生论》的这个一模一样啊──“三种庄严入一清净句”“庄严清净”。你看,所以把这个妙法宣达得多么清楚啊!妙合天然哪。 三种庄严就是无量庄严,这三种庄严一切都入在一个清净句里头。这就表示一切都“一”呀,无量的庄严入在“一”里头了。 又经云“心净则国土净”表“一即一切”。华严玄旨,又于此处见之。 又经里头说,《维摩诘经》的话,“心净则佛土净”啊。你这个介尔之心一净,国土就净了,那么这一就是一切啊;这国土是一切,你的心就是你一心,所以一包括一切啊。所以《华严》的玄旨,就可以在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了。 又《汉译》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又其中第十八愿曰:“我作佛时,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行迎之。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作阿惟越致。” 对于《汉译》,就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佛”。这也从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里头,其中有这个含义。而且《汉译》的经文中,它的第十八愿,这一段是《汉译》的原文,“我作佛时,诸佛国人民有作菩萨道者,常念我清净心。”我稍微解释一下,法藏说,我作佛的时候,别的佛国的人民“作菩萨道”,就是修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念什么呢?念我的清净心,这是《汉译》的原文,念阿弥陀的清净的心,那这就是禅宗啦。 “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不可以计算的比丘。“飞往迎之”,来接引他。“共在前立。即还生我国,作阿惟越致。”那么他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带着无量的圣众来迎接,就站在他的面前来接引他,他就可以跟阿弥陀佛回去,生到阿弥陀佛国土,作阿惟越致,就是不退转了。 那么这个里头就是很低很低的水平的,很多惑都没有断,所以还是凡夫,他就是可以生到极乐世界,生到凡圣同居土,凡夫和圣人在那儿同居。他虽然是凡夫,可是他是阿惟越致,这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之所感。 在我们这个国土要不退,那要很高很高的,至少要到小乘的初果以上。这个就是,去了就是阿鞞跋致。所以蕅益大师赞叹,说他是阿鞞跋致,他是凡夫;说他是凡夫,他又是阿鞞跋致,十方世界都没有这个特殊的例子,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呀。 此中之净洁心即是清净心。亦即《往生论》中之清净句。佛名无量清净佛,佛心是无量清净心,总之是一法句,即是清净句,即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亦即是一句佛号。 这里头所谓的“清洁心”,它叫“念我清洁心”[2],原文是“清洁心”,就指的是清净心。佛叫做无量清净佛,佛心是无量清净心,把这一切功德庄严总起来是一个法句,叫做“清净句”。“清净句”是什么?就是“真实智慧无为法身”,而这也就是什么呢?就是这一句佛号,一法句。 故发大乘心,持名念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正是本经“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宗。 所以,发大乘心的人持名念佛,临命终时得到佛的接引往生。所以“庄严清净”,这也就正符合本经的宗旨。本经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 又清净句,表实际理体。从清净句出生三种庄严,三种庄严同入一清净句,是为经题中庄严清净之义。 这个“清净句”就表现的“无为法身”,代表的是实际理体。从这个实际理体,从这个清净句就出生三种庄严,流现出三种庄严哪,而三种庄严就同入到一个清净句啊。所以这个展开就是无量庄严,退藏就是一清净句,就是清净心哪。这个就是咱们经题中“庄严清净”的含义。 “平等”者,离差别也。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显平等之义。 底下就是“平等”“平等觉”。平等是离开差别。《华严》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和佛和众生,这三样没有差别,所以我们是大平等。佛一点也不比谁高啊,所以我们主要是体会佛这个平等之义。 所以我常常说很多信佛的人,我说:“你们都是把佛看成上帝了。”有一个人写了很多很多东西,我说:“你说的还是上帝。”他跳不出这个圈──怎么有智慧,怎么高,怎么清净,怎么怎么突出,怎么怎么怎么,说了半天,都是上帝那个范畴,哈哈哈……。这个“三无差别”就是“平等之义”。 《入佛境界经》曰:“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智。”故知有差别即是二,即不如矣。故云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可见平等之义甚深。 《入佛境界经》说:“菩提者,名为平等。”菩提是觉,觉是什么?觉就叫做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真如”这个字就非常好,既然说它是“如”,就不是一个。只有说“这俩如同一样”“这三个如同一样”,没说“一个如同一样”的,这不成话。说到“如”就不是一个,既然如,就没有异,它同了嘛,它没有不一样!所以,这个“如”字就是不一不异呀。所以我们有许多东西,咱们用佛的智慧眼去照的话,它一切都是极微妙啊。这个如字就很微妙,一个如字就是不一不异,而且“真如”啊。 所以就是说,“菩提者,名为平等。平等者,名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门智。”《维摩诘经》讲“入不二法门”,真正平等了,还有什么“二”啊?离开一切差别。所以这个地方也不可以混,那么差别都不对,只有平等对,你这是不是差别呀?所以,没有你众生起心动念的地方。所以要“平等中解差别义,差别中解平等义”,都是圆融无碍。 今题中曰平等觉,可有四解:一曰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之法。今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法,普被三根,本经谓,当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正显平等普觉之义。 那么这个经中的“平等觉”可以包括四个含义。“平等觉”,觉是觉悟,觉也就是佛,所以“平等觉”搁在一起它有四个含义。 一个是“平等普觉一切众生,普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没有什么不同,怨亲平等。也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说地狱众生就低了,天的众生就高了,没有这些差别对待,“平等普觉,平等成佛”。 所以我们经中“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你这个迷惑多的人也行啊,上至文殊、普贤也行啊,它是平等的。 “将来一切含灵皆依此法而得度脱”,一切的含灵,“将来”,就是从无量寿如来会上那个时候起一直到现在,一切的含灵,一切有灵性的,就是一切有情,都是靠这个法而得度脱呀!这个法是什么法?《无量寿经》中所说的法呀,“正显平等普觉之义”──普度。 二曰以平等法觉悟众生。《净影疏》曰:“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从有念入无念,因往生证无生。念得能所两忘,即是《金刚般若》之“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亦即《净影疏》之“无作无所有”。 第二个,拿这个平等的法去觉悟众生,“以平等法觉悟众生”,故名为平等觉。什么是平等法?这禅宗的道理又来了。《净影疏》解释这个平等,“无作无所有等”,这个叫做平等法,“无作无所有等,为平等法。”“无愿无作无所有”,这原文是“无作无所有”。 我们这个持名之法,“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念来念去就暗合道妙,所以它不是你一定要先悟后修。什么法门都需要先悟后修。悟,这茫茫人海中有几位是悟了的?这不可得,稀有又稀有啊!那么就是说,不管你这个,所以这个是暗合道妙,禅宗开悟是明合道妙,这是暗合道妙。 你哪怕是一个老太婆,但是你心里诚恳、绵密,你念到这个一切你都放下了,什么你都不想了,这就“无所住”;可是一句佛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绵绵不断,这“而生其心”哪。 这个“无住生心”要在地上的菩萨才能做得到,地前的三贤都只能够分开两段进行,有的时候“无住”,有的时候“生心”;“生心”的时候不能“无住”,“无住”的时候不能“生心”。但是我们现在这个凡夫,就可以不知不觉来暗合这个道妙,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慈大悲呀!所以“无住生心”就是这。 所以这样的话嘛,他念来念去,“能”也忘了,“所”也忘了,谁在念也不知道,念的是什么也不知道了,可是这一句不断哪,它不断灭,净念相继啊。 禅宗的“保任”,这不就是最后的“保任”吗?禅宗讲“保任”。大家就只知道一个“任”字,忘了它上头还有一个“保”字,你开悟之后要“保任”。“心心不异谓之保”,前心和后心没有两样,这叫做“保”;要起便起,要坐便坐叫做“任”,没有一点造作;两个字合在一块,都是如此道理。“能仁寂默”“保任”,一切一切,你把它搞到一边去了,老兄是入地狱如箭射! 所以,这个不就是“能所”都忘了,他就暗合这个道妙了?你就把这个法教导众生能够成佛,你不就是把这个平等法〔觉悟众生〕吗?这不就是“无作”吗?这有什么作呀?他“能所”都忘了;他也“无所有”,他什么都没有啊!所以就是以这个平等法教导众生,这是第二个含义。 三、平等觉指如来之正觉。正觉无一切高低深浅之别,故曰平等觉。 第三个含义,就表示如来所成的正觉。诸佛都是“佛佛道同”,没有哪个佛大、哪个佛小,哪个佛高、哪个佛低,故名平等觉,这第三个含义。 四、专就本经,“平等觉”亦即极乐教主之圣号。以上诸义,题中具摄。 第四个含义,就本经说,这个“平等觉”就指的阿弥陀佛。 现在,这四个含义,在我们的经题里头都有。 “经”者,梵语修多罗。直译为线,义译为契经。契者,一者契理,理者,实际理体也。二者契机,机者,机宜,众生根机也,兼指时机……。今为省文,略去契字,但名曰经。 最后一个字是“经”。咱们说“经纬”呀,“经”就是线,梵语是“修多罗”,也可以译成“契经”。“契”就是契理、契机,现在简化了,就称为“经”了,就是“线”。 经具贯、摄、常、法四义:贯则贯穿所说之理;摄则摄持所化之生(指众生);常则古今不易;法则近远同遵。 “经”它就包括四个字,是“贯摄常法”这四个字,既是“线”的含义,也是“经文”的含义,这很合适的。 “贯摄常法”。“贯”是贯穿所说的道理,贯说这个本体,贯穿。 “摄”是摄持一切众生,所化的众生,你这个经就是要化生,要度生啊。 “常”是古今不易,今佛所说,也是古佛所说。所以有好些人现在想创新,好像他就要比释迦牟尼佛还高明一些,比古佛也高明一些。他一高明,那就不平等了,那就不是佛法了──古今不易。 “法”则近远同遵。“法”,法则,咱们公布了一部宪法,你说是云南就不听了,不行啊,近远同遵哪。 所以“贯摄常法”,这是“经”字的含义。这样就把这个经题每个字所包含的意思,而且全经的大旨,在这个地方也都透露出来了。 诸经立名,不离人法喻。或单或复,可得七类:单一者三,具二者三,具足者一,共成七类。 再有,这个经有“人法喻”,可以分成七类。 单人,阿弥陀经,阿弥陀是人,无法喻。 一种是单一个人的,《阿弥陀经》就是单一个人,就没有法,没有喻。 单法,大般若经,般若是法,无人喻。 《大般若经》,这“般若”是法呀,没有人,没有喻。那这个《阿弥陀经》是有人,没有法,没有喻。《大般若经》,是法,没有人,没有喻。 单喻,梵网经,梵网是喻,无人法。 《梵网经》,“梵网”是个譬喻,没有人,没有法。这是单一的。 复呢,就两个。 人法,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无喻。 《文殊问般若经》,“文殊”是人,“般若”是法,这里没有喻。 法喻,妙法莲华经,妙法是法,莲华是喻,无人。 《妙法莲华经》,“妙法”就是法,“莲华”是譬喻,没有人。 人喻,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是喻,无法。 《菩萨璎珞经》,“菩萨”是人,“璎珞”是譬喻,没有法。 具足人法喻──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 《华严》,《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是人,“大方广”是法,“华严”是喻,人法喻都有。 今本经题亦具足人法喻。题中佛字表此土果人,无量寿是彼方果人,故题中具两土果人。庄严清净平等觉七字是法。大乘二字是喻。乘者车也。此经可运载无量众生咸达宝所。如《法华》之大白牛车,故以大乘为喻。 我们这个经呢?也是“人法喻”都有。 “佛”是人,“无量寿”〔是人〕;“佛”是咱们土的教师,“无量寿”是彼土的教师,两土的果人都在内,这是人。 这“庄严清净平等觉”是法,“庄严清净平等觉”这完全是法,是不是? 这个“大乘”就是譬喻呀,刚才说这是工具,作为譬喻,运载,运载一切,能乘的也大,所乘的也大,就相当于《法华》说的大白牛车呀。这个是“人法喻”。 诸经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从行显理。注家释题,须明本经题中别具之教行理。专就本经,则“佛说大乘”是教。“庄严清净平等觉”是行。“无量寿”是理。 再有,是“教行理”。佛经嘛,都是从本体上建立法门,所以从理体立的教。从这个行,从你的修行才能明显显示出这个本体,所以从行显理。 现在我们要是说,这个经题中的教行理是什么?经题中的教行理;“佛说大乘”是教,佛来讲这个大乘,这是教啊;“庄严清净平等觉”就是行啊,你应当去庄严自己,庄严众行啊,你应当清净啊,要平等觉啊;“无量寿”是本体啊。所以这个就是说,这个“教行理”。 “无量寿”表三际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体,亦即众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故判属于理,盖其为实际理体也。 这“无量寿”它表示三际一如的法身常住,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也就是“是心是佛”这个是心的本心,所以它是理,是本体。 “佛说大乘”是教,即依此“无量寿”之理体,直指大乘为喻,为宣说众生本具之大经,判之为教,义甚分明。 “佛说大乘”是教,它是根据无量寿的本体,指出以大乘为譬喻,来宣说众生得度之法,成了这个经。所以,这个“佛说大乘”就是教了。 又从教起行,故下文中“庄严清净平等觉”即是佛所教化之妙行也。一句阿弥陀,以之庄严自心,清净自心,是即依教修行也。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圆显本具之平等觉,是以行显理也。又得往生者悟无生忍,从体起用,复以此平等妙法,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往生净土,同证大觉,复是从众行显理也。 “从教起行”,起行是“庄严清净平等觉”,就是教化,佛所教化我们的妙行啊。我们拿一句阿弥陀佛来庄严我们的自心,清净我们的自心,就是依教来修行嘛;等到像《大势至圆通章》“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啊。 所以《大集经》说:“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即无上深妙禅。”这个念佛不但是禅,而且是深妙禅,而且是无上深妙禅。 这大势至菩萨就用这个法门哪,而且是跟五十二法王子同时宣说这个成就的经过,就是一句“阿弥陀”啊;“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任何其他的方便,就这么“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的念,自己就心开了;开呀,开明本心哪,这就是显出本具的“平等觉”,这就是从行显理。行,你念阿弥陀,你心开了,就显出理了,从行显理。 再有,你往生之后,你悟了无生法,你这从体起用,又来广度众生,拿这个平等法来教化众生,这又是从行来显理,以你的教化来显这个理。 若以经题配三大,则无量寿是体大,庄严清净是相大,平等觉是用大。 拿这个经题配三大呢──体相用。 “无量寿”是体大,法身的本体。 “庄严清净”是它的相,相大。 “平等觉”是用大,可以平等普觉一切,不分你的根基,普度。以前我说过,连动物都得度;连地狱中的众生,地狱中的众生如果不停地念佛,一旦他业满出来之后,他马上证,叫清凉华菩萨,“用”大。 所以我们这个净土法门,着重它的殊胜在“用”上。其实,法法都平等,“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这方面要偏赞一点呢?它就是在利他方面,这个普度,适合大家的根器,所以它这是和别的法门不一样。 依《汉译》“无量清净平等觉”即阿弥陀佛义。更可以本经题配三觉。无量寿佛,是我本觉。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庄严自心是名始觉。始觉合本觉,直趋究竟觉,即题中“清净平等觉”也。 底下再把这个经题说一说。 “无量清净平等觉”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经题来配合三觉。 “无量寿佛”是我“本觉”,所以我们这个念佛就是念我这个本觉的佛嘛,阿弥陀佛是我本觉,是我本心。我们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是什么呢?来庄严自心哪!这是什么呢?开始觉悟啊,“始觉”啊。 所以,《净修捷要》:“阿弥陀佛是我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始觉”合“本觉”就直趋“究竟觉”了。“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啊,这是始觉和本觉。那究竟觉是什么呢?究竟觉就是咱们这个“清净平等觉”了。所以这个阿弥陀,这个无量寿就是我们的本觉;我们从这个本觉起,我们念佛来庄严自心,清净自心,开始觉悟,而最后呢,趋到究竟觉就是清净平等觉了。这是配三觉也可以。 又可解为“平等觉”是我本觉。起心念佛,以自“庄严”,是为始觉。始本不离,直趋觉路,顿入寂光,证“无量寿”。如是则平等觉是我因心,无量寿是我果觉。如是妙义辗转无尽,悉在一题之中。 也可以倒过来,把“平等觉”作我的“本觉”;我们起心念佛来庄严自己,这个是“始觉”;而最后证到“果觉”,那就“无量寿”。所以,从两头说都可以。 总之这个经题,它这个妙义是辗转无穷,都在一题之内。 是故《圆中钞》疏曰:“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钞曰:“如《金光明》,及诸大乘,多作此说。” 《圆中钞》说:“闻首题名字,获无量功德。”你听到经首题目的名字,你得到无量的功德。幽溪大师作《钞》说,他并且引证,这个话在《金光明经》中,许多大乘的经典里头都是这么说,所以这个经题是很重要。 这个就把前头的九门,今天就结束了。下一次起,从“如是我闻”开始了,正式讲经文了。 今天就到这儿。注:[1]“阴山背后”一般解释为比喻偏僻受冷落的地方。此处则是比喻沉空滞寂;黄念老在《从金刚经谈到无量寿经》第三讲中曾提到:“你要〔如果〕死守着一个空,这就叫做‘转到阴山背后’,是很可怕的事,就沉空滞寂,沉到空里面去了。”[2]《大经解》修订版已依《汉译》原文更正为:“常念我净洁心。寿终时,我与不可计比丘众飞行迎之。” (年4月4日,于中国佛学院,黄念祖老居士讲述,转载自大通永利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