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步蛇 >> 五步蛇的习性 >> 石阡坪山特色旅游让尧上ldquo改头
“我们现在目标就是将乡尧上民族文化村打造成5A级景区,把佛顶山的野生灵芝、香菇等土特产推向国内外,带领全村共同富裕,同步小康。”近日,坪山乡佛顶山村支书黄秀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吐露了他们村的“野心”。
在石阡县坪山乡尧上仡佬族民族文化村内,笑意盈盈的仡佬族妇女在自家饭馆门前,招揽着过往的行客前来品尝仡佬家的饭菜,熙熙攘攘的过客一边欣赏着仡佬族传统木制建筑,一边品尝着当地特色小食……尽管这样的景色黄秀金已经看了上千个日日夜夜,但他还是看不倦,每天他都用半个小时驻足在神鹰雕像旁注视着这个生他养他村寨。因为尧上有今日的繁荣,实在是来之不易。
70年代的尧上,由于地域偏远、经济落后,土地贫瘠又身处林区,野猪成灾,粮食广种薄收等原因,全村人只能靠伐木、烧制木炭、捉五步蛇来换取微薄的收入。那时,尧上唯一的一条通村山路只有半米宽。
“过去,一到冬天,村民们都将伐木堆在河滩上,等春季山洪暴发就把木材投入河中,随着河流中的木材走,直到下游的县城,再把木材捞出来出售。而烧制的木炭由于不能沾水,就要走6小时的山路一筐一筐的挑去坪山乡卖。五步蛇就更不用说,有剧毒,每年因为抓蛇,都要中毒死掉几个人。”尧上66岁的村民杨胜和回忆起当时的艰苦生活,依旧不胜唏嘘。
道路不通、消息闭塞的尧上在年迎来了转机。
“村里修建了拦河坝,建了广场,出村的土路被填平拓宽了.....那年的敬雀节,我们组织了大量村民们表演了上刀山、走火海等绝技,还制作了具有仡佬族特色的黄水粑、竹筒菜迎接了上万名来‘看热闹’的客人。”黄秀金表示,空前绝后的盛况让整个村的人都觉得发展旅游是有盼头的。
“随着我们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村里成立了旅游协会,每家以元钱入一股,年底分红。”据黄秀金介绍,无论是打扫卫生、煮饭洗菜、打糍粑......村民们总能在旅游协会会员开设的农家乐里找到合适的工作,随着当地马车、观光车、民族商品店、小吃店等旅游服务行业的发展,村民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
直到年下半年,村民在出去考察后发现尧上现有的通过旅游协会统一管理和发展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常态。经相关协会商议决定,放开模式,鼓励村民自主经营,把农家乐、马车、观光车等得经营权承包出去,协会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
经营权全盘放开后,该村的旅游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去年,该村共接待游客38.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万元。
“旅游不仅增加了尧上全村百姓的经济收入,还提高了村民的观念和发展意识。”黄秀金表示,旅游业的发展让百姓富足了,民风又淳朴起来,以往那些邻里间的矛盾纠纷不见了,大家见面都是和乐融融的,真正体现了仡佬族父母和蔼、夫妻和鸣、家庭和顺、邻里和睦、环境和美、社会和谐的“六和文化”。
谈及过去与现在的变化,如今在当马车夫的杨胜和忍不住感叹,“那时候我们一家连吃餐饱饭都觉得是奢侈的事情,现在已经从吃饱转向了吃好,有了选择性,生活的压力也感觉小了很多。”以前他是个伐木工人,收入好时一星期能有块,收入不好时一星期连30块钱也没有。现在的他每天有活就赶赶马车,没活就到处走走,与老兄弟们一起抽杆烟,回忆年轻的时候、感叹如今的岁月。
现在,他的家人也吃上了“旅游饭”,儿子开电瓶车、媳妇卖黄水粑,一家人一年的收入合起来有17万元左右。他告诉记者,赶马车是个轻松有趣的活,有游客坐他的马车,他就唱山歌给他们听,游客也总会聊起他们碰见的趣事。日子过得比以前有意思多了。
村民邓华忠今年已经72岁了。年过古稀的他喜欢在河边走走或者是在自家院子里晒晒太阳。对于生活,年龄让他的感悟更深。他觉得现在他的生活和城市里的人没有什么区别,“城乡差距在尧上已经渐渐消除,旅游产业的发展给尧上带来的不仅仅只是钱财,更是精神、生态的财富,因为没有什么能比一片青山绿水更重要。”
如今,尧上仡佬文化村的村民已经从以前的38户发展到现在的户了,一些来自重庆、贵阳、遵义等城市的“外乡人”也悄然“入驻”该村。
转载至中国日报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