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蛇

春雷惊百虫,万物始生长,夏季野外作业防毒

发布时间:2022/6/6 13:36:25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专业医院 https://yyk.39.net/hospital/89ac7_knowledges.html

年4月20日

农历三月十六

俗话说:“惊蛰节到闻雷声,震惊蛰伏越冬虫;春雷惊百步,蛰虫惊出走;惊蛰季节春雷鸣,雁北归来虫出洞”,意思是惊蛰过后,万物复苏,蛰伏了一个冬天的各种蛇、虫都要出来了,最近一段时间随着气温回升,冬眠苏醒后的毒蛇急需觅食,人们在野外作业应该注意防范。

福建地区常见毒蛇

01

血液毒性毒蛇

竹叶青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青竹蛇(闽南)、青竹丝、焦尾巴(福州、福清)、金线莲(建阳)

生态习性: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于山谷溪涧边灌木杂草中或山区稻田哽杂草中,也发现于山区住宅附近的瓜棚和柴堆,垂直分布于海拔m以上的丘陵和山区,晨昏性蛇类,多于阴雨天活动,晴天傍晚亦可见到,以傍晚及夜间活动最为活跃。以鼠、蛙、髻蚁、蜥蜴、鸟及小型兽类为食。

圆斑蝰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古钱窗(闽南)

生态习性: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垂直分布可高达海拔m,主要栖息在开阔的田野草丛中,茂密的林木区极少发现。炎热时躲在阴凉通风处,秋收时可到稻田活动,活动范围在夏季,昼夜都活动,闽南地区多见。以鼠、鸟、蛇、蜥蜴及蛙类为食,有时可进入住宅觅食鼠类。

原矛头蝮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烙铁头蛇、龟壳花(闽南)、笋壳斑(建阳)、老鼠蛇(德化)

生态习性:生活于丘陵及山区、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有时进入室内,主要于夜间外出活动觅食。以鱼、蛙、蜥蜴、鸟、鼠为食。

02

混合毒性毒蛇

尖吻蝮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五步蛇、棋盘(格)蛇(闽北)

生态习性:生活于海拔-m的山区或丘陵等林木茂盛的阴湿地区,大多栖息于-m的山谷溪涧附近的岩石、落叶间或路边草丛中,在瀑布下的岩缝中、茶山、玉米地、草棚内堆粪上及稻田均有出现,晚上遇火光有扑火习性,属晨昏性蛇类,早晚活动为主,夜间多于白天。系广食性蛇类,以蛙类、蜥蜴类、鸟类。

蝮蛇(学名:短尾腹)

生态习性:多栖息于平原及丘陵地带的坟堆草丛、荒野及其附近的稻田、麦地和小路旁,属于晨昏性蛇类,福建北部可见。食性广,鱼、泥瞅、黄鳍、蛙、蜥蜴、蟾赊、蛇、鸟、鼠类均能吃食,幼蛇吃泽蛙、蚯蚓、螟蚣、蚊卵及某些昆虫。

眼睛王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大扁颈蛇(闽北)

生态习性:喜栖息于自平原至海拔0m的高山,常在溪塘附近出现,隐匿在岩缝或树洞内。一般都是白天出来活动,专喜捕食各种蛇类,性情凶猛,体型较为硕大,是中国最大的毒蛇.

03

细胞毒性毒蛇

眼镜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扁颈蛇(闽北)、蝙蝠蛇(福州)、饭匙倩(闽南、闽西)

生态习性: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或竹林中、山坡坟堆、山脚水边、溪沟鱼塘边、稻田、公路和住宅附近。属于昼行性蛇,食性很广,主食鼠类、鸟类、鸟蛋、蜥蜴类、蛇类、蛙类、蟾赊、泥輙、鳍鱼及其他小鱼,甚至可吞食同类的幼体。

04

神经毒性毒蛇

银环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颠簸甲(闽南、闽西)、手巾蛇(福州)

生态习性:

常栖息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多水之处,特别是长有稀疏树木或小草丛低矮山坡、坟地、田梗、鱼塘处、石头堆下、路旁、倒塌较久的泥房子下、石头堆下,也可见于住宅附近和菜园。多于夜间在水边活动,常在公路上或农村小路上出现。食性广,以鼠类、蛙类、鱼类、蜥蜴及其他蛇类、蛇卵为食,尤食泥鮒、鳍鱼为多

金环蛇

福建地区常见别名:黄节蛇(闽南、闽西)、玄南鞭(闽中)

生态习性:多栖息于湿热地带的平原、丘陵、山地的丛林中、近水域的池塘、溪沟边,或山坡岩洞内和住宅附近,属夜行性蛇类,黄昏后出洞。白天多不活动,性温顺,一般不主动攻击人畜。以鱼、蛙、蜥蜴、蛇、蛇卵及鼠为食。

毒蛇咬伤的症状

01

血液毒性毒蛇咬伤

▼▼▼

局部症状

常见两个点样牙痕,被咬后随即局部出现红肿、灼热、疼痛,并逐渐加剧,严重者患肢可岀现水疱、血疱、瘀斑。若治疗不当或不及时,可致局部坏死溃烂.

全身症状

可有口干、头晕、心悸、便秘、小便短小、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胸痛、皮肤粘膜出血、吐血、尿血、便血、黑便等,疼痛厉害者可出现休克,严重者死于DIC、多脏器功能衰竭.

02

混合毒性毒蛇?细胞毒性咬伤

▼▼▼

局部症状

咬伤后伤口即感疼痛而且逐渐加重,肿胀范围迅速扩大,局部常见两个牙痕,周围皮肤呈现红肿,伤口中心有麻木感,并向近心端蔓延,6至12小时后可扩展至整个肢体,甚至躯干,伴全身酸痛,局部常有水疱或灰黑斑,组织溃烂坏死。

全身症状

病人自觉困倦,胸部闷胀、心悸、恶心、呕吐、全身不适、肌肉无力、步态蹒跚、懒言舌麻木、咽喉肿痛、吞咽困难,严重者可进展至牙关紧闭,呼吸困难,瞳孔散大,口吐白沫,甚至休克,呼吸衰竭、急性循环衰竭而死亡。

03

神经毒素毒蛇咬伤

▼▼▼

局部症状

被咬部位可见两个点状齿痕,30分钟后伤口可出现麻痹、瘙痒感。

全身症状

一般咬伤后多在2小时内出现,最长可到10小时才出现,往往被忽视,早期容易忽视贻误诊治。患者可见头晕眼花,头痛,胸闷气促,恶心,腹痛,咽喉堵塞感,全身肌肉疼痛,四肢乏力,舌头活动不灵,张口困难,如延误处理病势迅速恶化,则可出现喉痛,牙关紧闭,吞咽困难,流涎,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对光反射迟钝,呼吸急促,全身瘫痪,有时出现抽搐或肌肉跳动,甚至呼吸困难,口唇发紺,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

现场急救

蛇伤的急救流程

▼▼▼

急救流程

①立即远离被蛇咬的地方,如蛇咬住不放,可用棍棒或其他工具促使其离开.

②尽量记住蛇的基本特征,如蛇形、蛇头、蛇体和颜色,有条件者拍摄致伤蛇照片,避免裸手去捕捉或拾捡蛇,以免二次被咬。

③去除受伤部位的各种受限物品,如戒指、手镯/脚链、手表、较紧的衣/裤袖、鞋子等,以免因后续的肿胀导致无法取出,加重局部伤害。

④切忌慌张跑动,否则会加快血液循环,加速毒素吸收,救治宜愈早愈好。

⑤除神经毒素毒蛇咬伤,一般不建议绑扎。

⑥及时向求救。

毒蛇咬伤肢体绑扎法

(建议只用于神经毒素毒蛇)

▼▼▼

推荐用小夹板加弹力绷带绑扎固定法:用木条、绳子或布条等(取长形细木条,上肢用3根、下肢用3到5根)在距伤口5-10cm的上端(近心端)处绑扎,以减缓毒素吸收。

预防毒伤

▼▼▼

暴雨前后、阴冷转暖等天气变化时毒蛇活动频繁,避免到毒蛇容易出没的地方活动。

1、一般蛇不会主动咬人,往往因误触、碰或踩到蛇才被迫防御性咬人,进入深山草丛时,宜用棍棒开路“打草惊蛇”把蛇赶跑。

2.从事野外劳动、活动时,头部、四肢等暴露地方宜做好防护,夜间带上照明工具。

专家介绍

黄国亮

副主任医师

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医院妇外急诊科负责人。

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蛇伤分会理事、

福建省全科医学医学会青年委员、

泉州市急诊急救学会常务理事、

泉州急诊急救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泉州市急诊急救学会中毒学组副主任委员、

泉州市创伤分会委员、

泉州市急诊急救学会外科学组委员、

泉州市动物咬伤联盟成员。

多次参加省市及军队组织的急救技能大赛,获得团体一等奖3次,团体二等奖1次,个人二等奖3次、第三名1次;

年被泉州市急诊急救学会表彰为“急诊急救先进个人”;

年被福建省总工会授予“福建省杰出青年岗位能手”;

年表彰为“泉州市金牌工人”;

年被急诊急救学会表彰为“最美医生”。

主要擅长:创伤、动物咬伤、物理损伤及各种急危重症综合救治,尤其在动物咬伤有较深的研究等。

来源:刺桐大健康

1.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2.转载请注明出处:泉州医声

3.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7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