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方言中的婉辞文/孙心世
所谓婉辞,就是委婉说出的言词。在说话或写文章时,总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有些内容,不便说出或者是不愿说出,但不说又是不行的。怎么办呢?那就只有用一种比较婉转的方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既把该说的都说了,却又有所避讳而不至于影响和谐的气氛。
女人有了孩子,或者雌性动物有了幼仔,传统的说法是“生”“产”或者“育”。但在宣威方言中,除了使用“生”“产”“育”等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
比如女人生了小孩:“某某家有个小的了。”“某某家添了个女孩。”“某某家捡到一个放牛的。”“某某家捡到一个做饭的。”其中的“有”“添”“捡”,表达的就是“生”的意思;“放牛的”是男孩,“做饭的”则是女孩。
牲畜和其他动物,多说为“领”或者“带”。比如:“某某家老母猪领了一窝小猪,一共有十二个。”“某某家的狗带了一窝小狗。”
方言中就有这样一个短语叫“日千带万”,意思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其中的“带”就应该理解为“生”。所谓“日千带万”,从字面上讲就是交配一千却生了一万,这不仅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而且是完全超出了预期,想要一千却得到了一万。比如:“如果这种菌都吃得的话,那么冒水井那些有日千带万呢。”
禽鸟之类,则一般说的是“抱”。比如:“某某家的大黄鸡抱了一窝小鸡。”
“生”“产”“育”的说法由来已久,可为什么民间要换成“领”“带”“添”“捡”“抱”之类的说法呢,我是这样想的:其一,创造这些说法的人,可能是觉得“生”“产”“育”的过程过于痛苦,换成“领”“带”“添”“捡”“抱”之类的说法,以示对母性的尊重和体恤。其二,“领”“带”“抱”淡化了“生”“产”“育”的过程,更加侧重于母性对于子女的爱护和养育,表现出对母性的一种赞誉。至于其中的“捡”,可能还有另外一种意思,那就是“捡”来的孩子命贱,日后一定会无灾无难,长命百岁,用宣威方言说就是“好带”。有的家长为讨吉利,还会在在孩子的名字中加一个“捡”字呢。
人死了,在方言中一般也不说“人死了”,而是“某某老掉了”或者“某某升天了”。如果年龄还够不上“老掉”“升天”的,那就是“走了”“冇在了”“不在了”。于是乎,人死了办丧事,便也不能说是“丧事”,要说是喜事,只不过是“白喜事”。
年前宰猪,是庄户人家的大事,家家户户都把此事做得十分庄重。为了避开“宰”这个充满血腥味的字眼,人们通常把宰猪说成“洗猪”。“血”似乎也让人听起来觉得有些悚然,于是便称作“旺子”。“旺子”不仅避开了让人感到不适的“血”字,而且还赋予了“兴旺发达”这一层含义。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旺子”原属赣方言,因为“血”在赣方言中的读音与“歇”相同,而“歇”有“歇业、倒闭”之义,听起来让人觉得有些不吉利,为了回避这一字音,于是改用与“歇业”意思相反的“旺”。方言中的“旺子”,除了指猪血外,也可以指可供食用的鸡血、鸭血等等。
过去交通不便,公家要派送物资,商家要发送货物,往往要用马驮,或者用人背。若用人背运,这些人就称作“背老背”的。背着一背东西,要走几百里,甚至上千里,其间的辛苦自不必说。听老一辈背过“老背”的人讲,因为“背老背”所需要的时间太长,之前几天一定不能走得太急、太快,务必要养精惜力,做到“上七,下八,平九步”。所谓“上七,下八,平九步”,就是说上坡走七步就要歇一下气,下坡走八步就要歇一下气,平路走九步就要歇一下气。当然“上七,下八,平九步”似乎有点夸张,绝对不可能这样严格,但开初几天要多歇气,这是肯定了的。这样频繁地歇气,路边就不可能找到那么多的“歇气窝”(路边经过人们长期使用而自然形成的,与腰差不多同高的,供背背子的人歇气用的石头或土坎),于是,“背老背”的人都要带上一个拐扒(如下图,在一截弯形的木头上凿一个眼,楔一根木棒,供背背子的人歇气用)。讲这么多,意在引出“拐扒”。“背老背”的人用的“拐扒”不能叫“拐扒”,要叫“顺拄”(方言念作“顺chù”)。因为“拐”在方言中相当于“坏了”“糟糕了”,如“这个事情拐了”;“扒”则谐音“爬”,而“爬”正是跌倒的样子。叫“顺拄(chù)”,其中的“顺”有“顺利”的意思。
背背子时用来歇气的拐扒(图片来自网络)
人属蛇不能直说“属蛇”,因为“蛇”谐音“折(shě,普通话读第二声,宣威方言读第三声)”。谁都希望天天进财,折(shě)财的事,离得越远越好,于是“属蛇”就改称“属顺”。时时顺顺利利,想到就能得到,那才好呢。
吵架,无论是跟外人还是跟家里人,说起来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都让人觉得脸上无光。那就把“吵架”换一种说法,叫作“拌嘴”。就算是吵得天昏地暗,闹得水泄不通,甚而至于扳东掼西,跟别人说起来,都一概是“我们拌了一下嘴”。有些人甚至连“拌嘴”都回避了,那叫什么呢?“齉(náng.普通话读第四声,方言读第二声)气了”。供气进出的管子齉了,打折了,身体里的气不能顺畅地出来,于是就不愉快了。
生病是任何人都不希望的,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对病避而远之,巴不得一辈子无病无痛,健健康康。可万一病痛真的找到了怎么办呢,那就换一种说法。比如:“这娃娃可能有点不好过了,饭也不想吃。”“我咋觉得身上很不舒服。”“身上有点不安逸,我今天不能去上班了。”其中的“不好过”“不舒服”“不安逸”说的都是生病。
我们宣威方言中,这类婉辞还很多,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其实,以上所说的婉辞,就是婉曲修辞方法的运用。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为了回避那些不能明说或不便明说的内容,便采用婉曲这种修辞手法来回避。使用婉曲的方式回避,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避粗俗不雅,避凶险不吉,避冒犯他人,避过于直白,还有就是用于外交辞令。婉曲这一修辞方法,其实古已有之。“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这是《孟子·公孙丑下》中的一段话,意思是说:“孟仲子对来人说:‘昨天大王传来命令,但他(孟子)却得了小病,不能奉命上朝。今天刚好一点,就急忙上朝去了,但我不晓得他是否能够走到。’”其中的“采薪之忧”,就是“生病”的婉转说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