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步蛇 >> 五步蛇生活环境 >> 五百年来王阳明第1集开始的地方
主讲人:郦波教授
王阳明一位瘦弱的明代文人为何至今都被推崇为“完人”?
阳明心学——一门诞生于荒山的晦涩哲学,在浮躁的网络时代还有什么用?
《五百年来王阳明》第一集传奇开始的地方。
王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因自号阳明子,世人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王阳明非但精通文史,而且善于统兵作战,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全能大儒。
特别是他所开创的阳明心学,集儒释道三家之大成,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也是近五百多年来最神奇的人生大智慧。
后人将王阳明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儒家四圣。
那么,从少年轻狂到潜心向学,从被囚诏狱到龙场悟道,从一封信剿灭山贼到四十多天平宁王之乱。
王阳明究竟是如何与重重困境中修炼成“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一代圣人的。
在今天这个浮躁的网络时代,重新审看王阳明跌宕起伏的个人经历,重新解读五百多年前的古人思想,究竟对我们有什么用?
为什么有人说欲成大事业必读王阳明?
为什么有人说强大内心尽在阳明心学?
五百多年过去了,他提出的“知行合一”、“事上炼”、“致良知”又将如何影响今天的我们呢?
让我们和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一起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的脚步,领悟“知行合一”的智慧,体味“我心光明”的豪情。
敬请收看《五百年来王阳明》第一集《传奇开始的地方》。
大约五百年前,准确地说也就是公元年,在大明帝国偏远的贵州布政司,一个叫龙场驿的地方,也就是今天贵州省的贵阳市修文县龙场镇这个地方。
有一座山叫做龙岗山,它又有一个名字叫栖霞山。
这个山的半山腰上有一个天生的石洞,现在它的名字叫阳明洞,又叫阳明小洞天了。当然这是后人给它起的名字。
原来他根本没名字,为什么呢?
整个修文,整个龙场在当时非常荒凉。典籍里说,此处万山丛棘中,只有蛇虺魍魉,蛊毒瘴疠。所以根本没有人在乎什么这个山洞,也不会有人感兴趣给它取个名字。但这个山洞注定是一个不凡的石洞。
这个石洞中将要发生的事情会影响整个华夏文明史的进程。
这是一个仲夏的夜晚,贵阳的夏夜本来就是多雨的。说这一天晚上,乌云压城,浓云密布,云层中时而还有闪电隐现,眼见的一场大的雷雨就要来。
在这个阳明洞中很奇怪,有一具石棺。这个石棺里赫然躺着一位男子,你要说这个人是死人吧,但是他这个眼皮底下的眼珠偶尔滚动几下,说明怎么样?说明他在做梦。你要说他是个活人吧,问题是哪有活人躺在石头棺材里头?难道她是古墓派的吗?
就在这时,突然间一道巨大的闪电划过天际,惊天动地的雷鸣声轰然响起,瓢泼大雨“哗”地一下就下去。这个电闪雷鸣撕破了静谧的长夜。
就在这个时候,在电闪雷鸣之中,这个躺在石棺里的男子突然大叫一声醒了过来,只见他一身大汗淋漓,神情是大彻大悟,明亮的眼睛里都充满了彻悟之后的惊喜。
在这种电闪雷鸣的天地应和中,他忍不住纵声长啸。这声长啸照破万古长夜。
在长啸之后,这个男子坐在石棺中自语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至此“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所以从这一刻起,标志着东方哲学史上近五百多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流派“心学”正式诞生了。
而在这个万山丛棘中,开创了心学智慧的大思想家,也就是五百年来世所公认的唯一的一个圣人,就是王阳明。
我们这个《五百年来王阳明》的系列之所以要重新思考,重新面对,重新聚焦这位五百年来我们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当然同时他又是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与书法家。
之所以要面对这样的王阳明,是我们要面对终极思考的两个问题:
一个叫作“完人之问”,即从每个个人的层面上来看,一个聪明的人应该怎么超越自己的聪明,从而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真正具有人生价值,当然最好能像王阳明那样成为一个圣人与完人。
第二个问题,终极之问是心学之问。也就是从整个族群的角度上来看,为什么产生于中国的阳明心学智慧能够完全贡献出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没有在它的诞生地,也就是中国产生更大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在《百家讲坛》讲历史,我个人觉得并不是为了茶余饭后以作谈资,而是为了我们如今的努力,明天的发展,提供有所裨益的思考和借鉴。
所以哲学上有三大基本问题是说,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永远不会确定我们将往哪里去,而王阳明就是我们这个族群回顾“从哪里来”,眺望“要往哪里去”时,绕不过的一个关键性的节点式的人物。
近些年来,说到明代之后的“完人”,有人常常将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与王阳明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有道理吗?
说到王阳明就要说到坊间流传的一句名言,叫做“五百年来两大完人,前有王阳明,后有曾国藩”。
当然平心而论,从中国人所推崇的完人的标准上来看,曾国藩可能还是要稍逊于王阳明一点的。所以我觉得把曾国藩和王阳明放在一起比较一下,我们更可以看出我们刚才提的那个“完人之问”的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来。
说到王阳明和曾国藩这两个完人,就要说到马丁·路德金的那句名言叫“我有一个梦”。因为汉语没有这种时态的变化,所以这句名言在中国古人有不少人郑重其事地也说过这句名言。
比如说近五百年来有两个人,一个奶奶,一个爷爷就分别很郑重其事地说过我有一个梦。一个是公元年的农历九月三十日这一天,一个姓岑的奶奶郑重地说了一句:我有一个梦。
她确实做了一个梦,她梦到自己的儿媳郑氏在怀孕14个月之后,好不容易终于要生了,可就是要在生之前,天空中说是突然出现了一个神仙。这个神仙在万众瞩目中,身披紫霞圣衣,脚踏五彩祥云。此时说是云中仙乐齐鸣,祥瑞齐现。
说这位紫霞仙子就自云端而下,然后把一个白白胖胖的婴儿送到了这个岑氏的怀中。岑氏很紧张啊,一个神仙把一个白胖的婴儿送到她怀中,大为惊恐。
正是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突然一阵婴儿响亮地啼哭声响起,岑氏于梦中就突然惊醒。
隔壁屋中儿媳郑氏就已经临盆终于生了下来。
这个随着仙人送子的梦而出生的婴儿就是后来大明王朝的一代传奇人物王阳明。
那么,他的祖父王伦,字天叙,号竹轩,所以大家都称他为竹轩公。王伦听了老婆岑氏的这个梦之后就觉得很惊奇,觉得这个孩子来历不凡。因为是仙人自云中托梦而生,云中送子。于是为了纪念这个梦,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叫王云。
问题是这件事不光是王家觉得很神奇,在当地都传为美谈。所以在浙江余姚,王阳明的老家,乡人也都认可这件事,并把王阳明出生的那座楼,他们家的那个宅子叫做瑞云楼。
在岑奶奶说完“我有一个梦”之后,大概三百三十九年左右,也就是公元年的11月26日,有一位姓曾的老爷子不甘人后,也表示“我也有一个梦”。这位名叫曾竟希的老爷爷梦到他的孙媳妇就要生了,可是半天生不下来,当时有点难产。
正在难产之际,突然天空中风云变幻,然后一条龙紫云中显现。云从龙,风从虎。但是这个龙盘旋而下的时候,渐渐降下来,自云端一下来,曾老爷子定睛一看,发现根本不是龙,变成了一只大蟒蛇。
大蟒蛇直落在曾家的屋脊之上,穿透屋脊又盘旋到屋梁之上,然后自屋梁上突然一下俯冲下来,把曾竟希老爷子吓得“啊呀”一声大叫。刚叫完,突然旁边一阵婴儿啼哭,隔壁屋子里头孙媳妇生了。
然后曾老爷子惊魂未定,想了半天,然后给家人也宣布“我也有一个梦”。所以然后就给这个新生下来的这个婴儿取了个乳名,先取了个乳名叫什么,叫宽一。
这个名叫曾宽一的小朋友,就是后来的晚清中兴名臣之首的曾国藩。
好了,我们看到王阳明和曾国藩出生的时候都伴着一种特殊的梦境而出现。我估计电视机前这个要当爷爷当奶奶的朋友们可能心里头也犯嘀咕了,是不是在自己儿媳妇孙媳妇生之前也要做个梦啊。努力做个梦,也好郑重宣布“我有一个梦”,“我也有一个梦”。
其实我负责任地说,这都是古人宿命论的常套,然后这个人成名了之后,一定要交代他来历是如何如何不凡。
但是就王阳明和曾国藩而言,我觉得这个岑奶奶和曾爷爷做的梦还是有可比性,尤其是联系到两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我觉得放在一起比较还是非常有意思的。
王阳明带着祥瑞而生,乃至他出生的那个楼都被当地人称为瑞云楼,这是多好的事啊。
可是生下来之后,王家人傻眼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小孩不是不寻常。是这个小孩不说话啊。年谱记载王阳明生下来之后五岁不言。明代的其他史料,比如说王阳明的好朋友湛若水后来为他写的墓志铭里头也明确说他六岁乃言,那就说六岁之前根本不会说话。
而人家那个蟒蛇转世的曾宽一小朋友说是生下来见风就长,茁壮成长。
在王阳明五岁还不会说话的时候,曾宽一小朋友已经五岁开蒙,六岁入塾,叫作九岁能诗,十岁能文。看上去王云小朋友拍马也是赶不上曾宽一了。
但是我们说,你别以为早起的鸟儿一定有虫子吃。可能虫子也没起呢。所谓先胖不是胖,后胖压倒炕。王云小朋友五年不鸣,一鸣惊人。
说他到了五岁的时候,王云还不开口说话,家里人都很着急。直到将近六岁的时候,有一天,王云小朋友在门口玩,王天叙老爷子在屋里头看书。这时候,突然有一个僧人经过,一个得道高僧。幸运的是,他走过路过没有错过,远远地看到王云小朋友,眼前一亮,突然走上前来摸著王云小朋友的头,端详半天之后,一声感慨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王天叙在屋里都听了很惊异,等他想明白过来,出来要问的时候,这个得道高僧已经飘然而去。
王天旭仔细琢磨这个高僧的这句话,突然恍然大悟。
本来岑奶奶说“我有一个梦”,为了纪念这个梦中仙人云中送子,所以特意给这个孩子起名叫王云。本来是为了纪念云中送子,但是问题是在古汉语里头,“云”还有一个意思,就是说的意思,对不对。所谓子曰诗云,所谓人云亦云嘛,那云就是说。说,你就把这事儿怎么呢?给说破了。
因为你把它说破了,所以这孩子就怎么样?他就不说话。
所以,王老爷子一旦意识到这个问题,“云”字天机不可泄露,结果把它说破了,立刻下了个决定怎么样,改名字,不能叫王云了。
改什么名字呢?王老爷子取这个《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的这个典故,就为孙子重新取名叫王守仁。
王阳明其实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当时的学者都尊称他为阳明先生,所以后世普遍称他为王阳明了。
王阳明个改名之后立竿见影。第二天,王家一家人还和平常一样一派和平气象。王天叙的儿子王华正在温习功课准备科举考试。儿媳妇,也就是王阳明的母亲在旁边做些针线活儿。王天旭铺开笔墨纸砚,准备练练字,随手而写,提笔就写了一个“大学之道”,写完在那沉吟半晌,所以就在那琢磨“大学之道”。
结果,他老在那念叨“大学之道”没有下文,旁边那个一声不吭,五年来一句话都没说过的,原名叫王云,现在叫王守仁的小朋友不干了,以为爷爷忘记后面,突然朗声说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那是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
这一家人都听傻了,这孩子五年不说话,一朝开口,一开口不是叫爹地,不是叫妈咪,上来就是《大学》儒家经典,这还得了,这生来就是为“为往圣继绝学”而来。
所以这个王天叙惊讶极了,惊喜万分,就问他,再问他其它的经典名著,结果这个王守仁小朋友怎么样,张口就来。然后问他怎么会背?他说爷爷平常带他在身边,爷爷天天在那里诵读、背诵,对吧。他耳濡目染,早已默记心中,早已就会了。
所以你看,这交代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真谛。
第一,陪伴教育很重要。
第二,上行下效,潜移默化,才是教育的最好方式。只有你喜欢读书,你的孩子才会喜欢读书。你都不喜欢读书,你凭什么要求他喜欢呢?这是家庭教育的真谛。
王阳明五年不语,五岁之前不说话,很安静。五岁之后一开始说话,一发不可收拾。说他不仅涉猎广泛,而且学什么会什么,学什么入手很快。
他到了十一岁的时候,他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考中了状元,不得了,在北京当了翰林学士,然后就希望把王阳明带到北京去求学。首都的教育条件好一些,所以王天叙老爷子当然希望孩子能到北京去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打点行装,亲自把这个宝贝孙子从浙江送到北京去。
自浙江出发沿大运河北上,路过镇江的时候,这个王伦王天叙老爷子在镇江有一帮文友,也是老朋友,然后看王天叙来了,然后在镇江的金山寺的妙高台设宴款待王老爷子。
王老爷子很高兴啊,带着宝贝孙子去赴宴,大家好久都没见,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所谓文人雅集,酒酣耳热之后要联诗作句。
大家都在那里头闷头苦思,准备各自成篇,写出高妙之作。本来在妙高台上要写出好的诗篇来。
结果当所有人都在打腹稿,都在酝酿的时候。俱未成篇之时,只见这个十一岁的王守仁突然走上前,然后拿起桌上的笔来,饱蘸浓墨,笔走龙蛇,刷刷刷刷刷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得了: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众人一看,大吃一惊啊。这首诗写得太漂亮了。从格律诗的角度上来讲,平仄格律押得是稳稳贴贴,格律工稳。
这也就算了,问题是想象奇特,那个时候的金山还没有和陆地完全连成一片。
“维扬”就是扬州镇江之间,就是扬子江面,金山就像一只拳头一样,从上而下一下打破扬子江面。这叫“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然后又说醉倚妙高台上的明月。你想想醉倚着妙高台上的明月,这是暗点。暗点什么?妙高台之高都可倚到明月,是不是?所谓高处不胜寒,但是高处也不胜潇洒。所以站在这绝高妙之处吹一曲箫曲,可以把那个神仙洞府中的真龙都让它陶醉无比。
所以你这个看这个意态何等高妙何等潇洒。这种高妙潇洒的意态对于金山寺妙高台而言,大概古往今来也只有五百年前曾在此台子上,同样赋诗舞剑醉酒的一代天才苏大学士苏东坡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但问题这只是个十一岁的孩子,所以众人交口称赞。
但是问题是什么呢?问题是就算是都在一个朋友圈里头,也不是人人都会为你点赞的。所以其中有一位老爷子向来跟王天叙不太对付,一看就怀疑了,这么好的诗,怎么可能是一个十一岁的孩子写出来的,肯定是老王这家伙事先在家里写好让他孙子背下来,这时候突然拿出来作秀给大家看。
然后是老爷子就问这个王阳明,小朋友,这诗不是你写的吧,是你爷爷让你背下来的吧?是不是?你要真有这本事,爷爷我马上给你重新命个题,你看这妙高台上蔽月山房,就以蔽月山房为题,你要能写一首出来,爷爷我相信是你写的,怎么样?爷爷我亲自给你磨墨。
结果王阳明嘴一撇,你还磨墨,我还嫌你墨迹呢。在我们天才儿童嘴里,这诗还不是张嘴就来。
所以十一岁的王阳明小嘴一撇,张口就来,蔽月山房是吧。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首诗一出来那就更不得了了。为什么?王阳明这说的是什么?
你说蔽月山房,抬头看山和月,为什么看山比较大,月比较小呢?这是因为你的视角的问题,自下而上看。如果换一个视角,如果有人眼大如天,自天空而下望之,所谓的高山也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只有夜色下的千古明月才是真正的阔大与永恒。
不得了啊,这可以说是古诗中最早的相对论,对不对。
这里头蕴含的是一种相对论思维上的杰出的思维方式。
所以这首诗我觉得它不是证明了王阳明的文采,它是证明了王阳明是一个思维上的天才。
一说到这儿,我们又要说到曾国藩了。
虽然有史料说曾国藩五岁开蒙,六岁入塾,九岁能诗,十岁能文。但问题是你写的那诗,你写的那文在哪呢?有没有流传的价值?有没有流传下来呢?
所以曾国藩其实渐渐成长到他少年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你比如说湖南民间传说就流传的一个著名的说他小时候背书连贼都背不过的故事。
那个贼趴在他们家房梁上听他背了一夜书,结果一夜之后贼都会背了,曾国藩还不会背,就说笨到这样。
事实上,曾国藩少年比较愚钝,包括他的老师,他的父亲,他的同学和他的友人,他稍后的粉丝,像特别崇拜他的国学大师梁启超都说过,他天资是比较愚钝的,甚至连曾国藩自己都承认过。
所以不要说比王阳明这样的天才儿童,就是比一般的孩子都差得比较远,所以你看啊,我们把王阳明、曾国藩放在一起比较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看出人生的戏剧性。
大家都是因梦而生,阳明之梦的兆头好是不是?可是生下来五年不会说话。曾国藩的那个梦兆头好像不是特别好,但生下来顺顺当当。
可是再发展下去,看来曾国藩好像茁壮成长顺顺当当,但突然又发现原来他的智商没那么高。而看着王阳明生下来就让人很捉急,很着急。但是突然又发现原来他是一个天才儿童。
请注意!讲到这儿,我们就要讲那个关键的“完人之问”了。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要问,是天资愚钝的曾国藩更容易成为一代完人呢?还是天才横溢的王阳明更容易成为一代完人?
当然,很多朋友可能会说这还要问吗?当然是天才更容易成为完人,顺理成章了,哪有笨蛋更容易成为一代完人呢。
您还真不要这么急着下结论。
关于这个问题,王安石写过一篇著名的《伤仲永》,就是写一个叫方仲永的天才儿童,天才着天才着,就最后天才成了“泯然众人矣”。
最近我又看了一篇报道,看那个感触很深。是说哈佛大学开学典礼的时候,一个著名校友对哈佛那些精英的学生演讲的时候说到了一段话。他说,事实上很多优秀的人走不出一个怪圈,就是优秀着优秀着,就优秀成了平庸。
那我觉得这句话很深刻,也很有启迪的意义。
事实上,一个并非十分聪明的人,只要他认定人生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他反倒更容易实现人生的价值。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不容易摇摆,他很少会受到致命的阻碍和诱惑。
但是一个极聪明的孩子,甚至是太聪明的人,尤其是像王阳明这样的天才,他要走到圣人,遭到完人那一步反倒无比艰难。
那么,这个艰难到底在哪儿?王明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超越了这一切,而最终成为一代圣人,一代完人的呢?
我们将用整个系列来展现这种人生的大智慧。
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终极问题,叫作“完人之问”。
据记载,王阳明最后一次给弟子授课时曾预言,在他去世后,心学必大盛。果然,阳明心学在明代中期以后影响很大,甚至连近代史的梁启超、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中受益匪浅。
而且阳明心学还远播海外,特别是对近代以来的日本影响更是巨大。
请继续收看《五百年来王阳明》第一集《传奇开始的地方》。
站在个人角度,我们当然更关心王阳明是怎么超越自我成就一代完人。但是站在族群的角度,我觉得我们更应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