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五步蛇 >> 五步蛇的天敌 >> 沅陵第一次扯野竹笋下放澎溪的往事
轻轻点击上方"沅陵好有味"请偷偷 第二天天刚亮,赶紧起来,此时母亲已经将早饭做好了,狼吞虎咽地扒拉了两大碗,抹抺嘴,带上柴刀背篓跟随石大爷出门而去。我们一行几个,出了村子后向右转弯,沿着进山的田埂路向山里前进,四月艳阳天,早晨空气清新,小伙伴情绪很好,空旷的田野上不时传各种鸟儿的鸣叫声,特别是那阳雀叫声好大,“李桂阳,李桂阳”,声传几里开外。若得几个乡里孩子扯着嗓子使劲猜叫:“柳树上,栗树上”,那阳雀儿仿佛与人比劲似的一声比一声大,直到猜对才止住声。石大爷说道“清明三早,阳雀儿嗷嗷”,意思是教我们,清明过后三天左右,阳雀儿就开啼了。说说笑笑,不一会来到头坝上,开始沿溪而行了,那头坝的溪流当中,不知是那年那月,从高山上滚落一块巨石,有整整一间房子那么大,当地人对这块巨石十分敬畏,说是一个名叫“丁古佬”的大力神手托而来的。进山的路从巨石旁而过,过往的人都必须用柴刀轻轻地敲击几下,是告诉“丁古佬”大神,我们进山来了,请求保佑,久而久之,巨石上留下许多敲击的印记。 过了几道溪,眼前忽然开朗起来,谁知道这大山里还有十多亩好水田,石大爷说是我们生产队的田。两边山坡上都长有一片杜鹃花,不知什么原因,溪左边的山坡上开的是红杜鹃,而右边的山坡上则开的是紫杜鹃,石大爷用刀砍下几枝红杜鹃花,晒在草蓬上,说是晒枯了好吃,紫杜鹃花不能吃,等扯笋子回到此处好有吃的,不然话沒力气了。大家才恍然大悟。此时,我发现前面一丛芭茅草边有许多野鸡毛,走上前一看,不知被什么动物咬死了一只野鸡,鲜血淋淋地,我提起一看,只是内脏被吃完,身子一点没动,石大爷笑着说:“你小子财运好,山神爷眷顾你,一大早就捡了个财喜”。接着又说:“这只野鸡是被莫鹰吃掉的,我们本地莫鹰小,抓不起这么大的野鸡,再一个春天来了,吃的东西多,莫鹰只将内脏掏吃了,身子有骨头一时吃不了,所以放弃了”。我心想石大爷真的好如法,教给我们好多东西。 走着走着,来到一处小瀑布前,那瀑布水小,也不太高,约莫七八米高,溪水从上面跌下来,冲起了一个小水潭,那清清的山泉水叮东,叮东地流淌,仿佛在演奏一只永不停顿的交响乐,风景还不错,当地人对此处取名叫跌水洞。只是那会儿人们没有旅游意识,加上年纪小,不在乎,去年回乡,想去看一看,乡亲们说:退耕还林后,荒山都长成林了,山里面更加走不通了。听乡亲们如此一说,只好作罢。好了,闲话不说了,转人正题。过了跌水洞,山势陡峭起来,我们一行只能沿之字型小路向上爬,小路边的灌木丛里,不知什么雀儿不知疲倦地鸣叫着:“叨叨,叨叨”,十分惋转凄凉,仿佛寻找着什么东西。石大爷又跟我们说起了“叨叨雀儿”的悲凉传说。从前,山里面住前一户人家,祖祖辈辈靠山生活,除了种几亩山地外,平常还进山打猎,烧炭、砍柴、扯笋子等补贴家用,日子过得平静安详。老俩口生有几个儿女,十分团结和睦,儿女们也经常进山帮父母干一些山里的活儿。一次,姐弟二人跟往常一样进山砍柴,一路上相互关照,亲密无间,他们爬上一处陡坡,见悬崖上有一片好干柴林,姐弟二人奋力攀登上去,高兴地砍起柴来,姐姐一不小心,柴刀从手中滑落,像一片树叶样飘下悬崖。姐姐一时心痛极了,那时候生产力落后,盐和铁都是官府管控物资,十分紧俏,柴刀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工具。姐姐也心想,就是砍上好几捆柴也值不上一把柴刀钱,于是伤心地哭了起来。弟弟劝姐姐别伤心,他爬下悬崖去找回柴刀,谁知一脚踩空,从悬崖上掉了下去,姐姐一看顿时傻眼了,柴刀丢了,弟弟也因她坠崖而亡,一时间心肝俱烈,纵身一跃也随弟弟去了。待人们找到他姐弟俩,将他们就葬在这高山脚下,过了没多久,就在姐弟俩砍柴的悬崖上,出现了一对美丽的小鸟。十分凄凉地鸣叫着:“叨叨、叨叨”,叫得人们心都碎了。听完石大爷讲的传说,我们几个好久都沉浸在那悲伤的故事情节中,直到石大爷提醒,上面就是轿顶山了,这附近竹笋多,注意安全,进了竹林就可以扯竹笋了。
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像兔子一样钻进竹林里,竹林中笋子好多,我们扯上一抱就放在路边,并作上记号,下山时一起拿走。竹林里危机四伏,不时碰上绿莹莹的竹叶青蛇,它们卷曲在竹杆上,身体跟竹子颜色一个样,很难发现,据说还有剧毒。还有那五步蛇,(当地人称棋盘花)这种蛇很懒,盘成一盘,蛇头在中间,颜色跟林子里的干竹叶一样,不容易发现,常常猎物靠近,就发起致命一击,若是人被咬上,走不了几步毒发而亡,故称五步蛇。还好,每次进山都能全身而回,这也是苍天保佑吧。我们一边扯笋子,一边向轿顶山前进,人年轻,不一会儿就登上了轿顶山巅。哥儿几个站在轿顶山上,凉风习习,好舒服哟,放腿望去,附近几十里景物尽收眼底。只见大江东去,刚犁的水田像一面镜子闪着亮光,一处处村落星星点点地散布在宽阔的田野上,隐隐约约还能听见犬吠声,真是终身难忘。
山顶上玩了一会儿,身上有凉意了,我们就开始下山了,石大爷还在下面等着呢。我们拿着背篓来回走了好几回,将笋子收集到一起,接着插在背篓里,插笋子是个技术活,我们在石大爷的帮助下,终于插了好大一背篓,背起来往回走了。此时已是下午三点钟样子,折腾了大半天,肚子也确实有点饿了。石大爷在后面鼓励我们,加劲走,到早上晒杜鹃花那儿就有吃的了,那里还有嫩蚕豆,嫩碗荚吃,大家加快了脚步,不一会就走到了。放下背篓,饱餐了一顿嫩蚕豆籽、杜鹃花、嫩碗豆荚后有了力气。看见溪水里有好多小鱼,太家又开始捉鱼、翻螃蟹闹腾起来。石大爷又叫我们采摘一些化香树嫩叶来,放在石板上锤成酱糊状,然后將糊状物摊入溪水中,不一会溪水里的鱼儿就翻白了。大家七手八脚地捡了不少,身上有条纹,像斑马纹一样的鱼叫羊角鱼,腹鳍和背鳍是红的鱼叫红鳍翅,白的则叫白鳍翅,石大爷还说,紅鳍翅是公鱼,白鳍翅是母鱼,真的是跟石大爷学了不少东西,到如今还记忆犹新哟。眼下正是出笋子的时节,写此文怀念石大爷及澎溪父老乡亲们,我心里十分想念他们!渴望:二0二0年三月三十一日于沅陵感谢原创作者渴望老师的精彩文章!
让我们都来品读家乡的美文!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渴望
现年六十五岁,出生于泸溪县,沅陵县纸厂退休工人,在沅陵工作近三十年,高小文化,热爱摄影,文学。
为了宣传和推广家乡——沅陵
特向家乡人征集描写
沅陵或人或景或事的原创文章
(图文并茂者尤佳,小视频亦可)
征集拍摄沅陵风景或人或物的图片
无论你是文坛才子还是文艺小青年、文学爱好者
欢迎投稿
为宣传家乡尽一份心出一份力